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一
楊絳文集里第二、第三卷收的是楊絳散文。
喜歡看楊絳散文。有趣生動細致。
“據鐘書說,自己閱讀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錯別字),有時還改不掉。我們兩個常抖擻出肚子里的白字比較著說,很有趣。”------名家說別字覺得“有趣”,如我等凡人說時就該覺得羞恥了,因常有人要來糾正------孩子就經常要來糾正我說的白字。難怪我一肚子的白字,原來都是自己閱讀的結果。這時才恍然大悟:我常常念白字,甚至不知念什么音,只知其大意;又不去查字典,只知囫圇吞棗。然而名人讀白字有趣,并不代表我亦可讀白字,我們讀白字,徒然丟人現眼,顯基礎不扎實而已。
《我在啟明學校上學》、《回憶我的父親》這兩篇我特別喜歡,印象也深刻。
看《我在啟明學校上學》,發現那時的校規也有很寬松,很人性化;寄宿就象個家庭似的,姐妹居然可以一起住。“姆姆”(是修女罷)居然在考試時幫孩子作弊,還幫孩子織手套等等,想起來是很可懷念的罷。解放前的學校居然是這樣,有點驚奇,與別人的所說的似乎很不一樣。或許是教會學校,又是非學富即貴的人家,待遇亦好,不象簡。愛的那間貧民學校,還有張愛玲的。楊絳的童年想必很趣,或許跟冰心差不多(記得冰心的童年也很幸福),但寫得比冰心有趣多了,冰心的文章似科教書化。
反而人們稱道的文印象平平。或許期望過大,反差亦大。
從文集的相片里看,楊降年輕時不好看,年紀大了反而更好。錢鐘書真是一帥哥,從年青到老都一樣的好看。一博友的博客寫道:林肯的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一個人擔任一個職務,林肯拒絕了。朋友問原因,林肯回答說他長得太丑了,朋友驚呼怎么能夠以貌取人呢?林肯的回答是:“一個男人四十歲的時候就該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了。”
奇論,倒也有些道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總會有些什么留在臉上。
有人說錢鐘書是一個真正的才子,所以有資格狂傲;楊絳才氣不足,似乎沒有傲慢的理由。又聽說楊絳脾氣不大好,跟鄰居都相處不好,據說還跟第一大才女美女林徽因曾大打出手,言下之意當然是楊絳不對。我想,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么一定就是楊絳不對呢?林美女就沒有責任了嗎?沒有看過林徽因的文章,只聽說是個大才女。從楊絳的文章里看,她與錢鐘書的感情十分好,如果是人們所說氣量狹窄之人,錢鐘書又是如此狂傲大才子,互相能容忍一輩子么?當然,也僅是一家之言,沒有其他的佐證。
然而我常想,如果沒有楊絳寫的這些自傳性的散文,大才子錢鐘書的許多資料(尤其生活方面)旁人都不知道,后人也無法研究他的生平事跡了。
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二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并不這么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后,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后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才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酸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并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鐘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為“此生唯一杰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一年后,丈夫錢鐘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后,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著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最后,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為“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為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后,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為“先生”,想必都是為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著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為先生,同樣,也是為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為動情,也倍為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凄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三
郁達夫是20世紀初期中國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既有現代小說,也有散文作品。其中,他的散文作品以“林花落了春紅,太匆匆”、“荷塘月色”、“秋思”等描寫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深厚的感情色彩和清新的藝術風格,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欣賞。
第二段:探究郁達夫散文寫景的特色
郁達夫的散文作品以寫景為主,他將自然景觀融入到文學作品之中,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性。他的寫景手法多樣化,有描寫性、抒情性、哲思性等,讓讀者能夠在文學作品中沉醉、感悟自然之美。他最拿手的就是把自然的美景與人的感情融為一體,通過自己的感觸來表達對景物的真實看法。
第三段:分析郁達夫寫景散文的藝術造詣
郁達夫的寫景散文自然流暢、優美動人,其背后的藝術造詣是有目共睹的。他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使抽象的自然景觀變得生動具象,使讀者更好地領略到了自然的美妙。同時,他的用詞恰當且具體,避免了泛泛而談或者陷入俗套。這種寫法既不顯得突兀生硬,又不失真實感人,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啟示。
第四段:剖析郁達夫寫景散文的審美意義
郁達夫的寫景散文承載了豐富的審美色彩,它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讀郁達夫的散文,不僅是在欣賞景色,更是在感受心靈的凈化、平靜與愉悅。這與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人們日益追求物質利益的現象迥然不同。因此,郁達夫的散文可以被視為一種與現代社會藝術審美價值產生反差的寫作方式,對于我們在現代社會日漸迷失的美好情感的回歸,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
第五段:總結
在今天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現實的物質利益,心靈開始逐漸荒蕪。而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寫景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于心靈美的回歸。郁達夫是散文寫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仍然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觀和文學創作。通過學習和欣賞他的散文作品,希望我們能夠深刻領悟散文寫景的藝術創作精髓,從而在現代社會中找回內心的平靜和愉悅。
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篇四
最近又好好讀了一遍這本書,我讀書有個小時候就留下的壞習慣,囫圇吞棗,大概看看。人家問起,我就說,那個啊,看過看過, 好象自己讀過很多書似的,其實呢,早就忘記得無邊無際。
后來長大些,就不讀書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為書呆子,和周圍人沒法溝通。
不廢話了,轉正題。
高中時候看過《圍城》,還買了一本,讓我弄丟了現在。看的時候就挑有趣的章節,樂著看的。然后注重看結尾是不是大團圓,很失望。很不理解為什么方鴻漸不爭取唐曉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孫柔嘉,結尾還過的那么凄慘,很是郁悶。呵呵。可見我從小是個完美主義者。
(ps電視劇里的蘇文紈的演員我很喜歡,而且比書里美好多了,讓人惋惜。唐曉芙沒有書里美好,不夠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劇,這已故老頭兒婚姻美滿,事業成功。
他的妻子楊絳,一個近代少見的大家閨秀,兩個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楊絳的《洗澡》,感覺沒意思,確實她沒有錢鐘書幽默,恩,這種才華絕對是天生的。
后來看《我們仨》,大概知道了他們的生活,這兩本書都沒有我現在說的這本《楊絳散文》好。
《楊絳散文》里面包含了各個時期她寫的散文,記事(“干校六記”、“丙午丁末年紀事”、“第一次下鄉”),寫人(“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記楊必”、“順姐的‘自由戀愛’”、“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紀事里,是文革時期受的迫害,這個印象特別深刻,她沒有特別寫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懷念那些給過溫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覺很舒服,特別安靜的感覺。再八卦一個,好象在記錢鍾書與《圍城》里,寫錢鍾書特別淘氣,幫他家貓貓打架,提過和他家貓貓打架的是鄰居林徽因家的,感覺兩家關系不好,因為楊絳說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過一次林徽因,還是鄰居呢。
順姐的‘自由戀愛’讀起來很好玩,其實寫的是一個苦命人,但是在她筆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這個經歷了太多的老人看來,已經沒有什么可驚奇和憤怒的了。讀回憶我的父親,可以知道她的成長環境,為什么她那么有愛,因為生長在一個有愛的`大家庭里。父親是讓人敬佩的,母親是賢惠的。安靜快樂地長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鄉也很好玩,當時和在干校里不一樣,她是因為好奇農民生活才去的。還有一篇寫貓的“花花兒”,我也喜歡。讀個幸福的人寫的書的時候我也很幸福。
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讀了書,不容易啊。一個字一個字看的。
那一代的學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現在也沒什么好的文學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懷念。
郁達夫散文故都的秋篇五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與其他人的作品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個人的心靈和她的喜怒哀樂。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畫》中,她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描寫。從寫作題材而言,這篇文章沒有什么不同,可是當她運筆時卻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將這個南部的小城描繪的有聲有色。之后,她逐漸深入主題寫道盡管兒時家境貧寒,她依然苦中作樂,將上鋪空間取名為“桃源居”,并在墻上掛上畫。通過這篇文章,我深刻體會到不管你所處的環境多么的惡劣,內心都應充滿陽光,因為精神食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了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長場面十分溫馨感人,接下來甜蜜中有了傷感。最后就變成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將這種復雜的情感描寫的活靈活現,仿佛知曉世間所有的秘密。
張曉風聽著她的名字總讓我覺得她是一個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讀了她的文章卻發現不是這樣的。比如在《釀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字里行間留露出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這一篇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變得精彩無比,我們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難時是灰色的,但當你打敗困難時,就會變得五彩繽紛了。
張曉風獨到的眼光令人欽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