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区_亚洲精品综合_68精品久久久久久欧美_欧美综合区_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_久久久亚洲成人

當前位置:首頁>文秘知識>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實用22篇)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實用22篇)

時間:2024-01-04 07:10:56 作者:字海

高二教案是教師為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而設計的一種教學方案。教案范文的使用應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取其精華,將其融入到教學實踐中。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里,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里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xx。

那么,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么秘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么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寫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師:以后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于這咬文嚼字內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師:好,我們說,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么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么啟發。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四、切層概括

現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么?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應該有謹嚴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課目的達到了,怎么?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么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里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咬文嚼字高二語文教案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劇本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羅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

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

“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

或改為。

“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里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么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約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象這樣例子舉不勝舉。他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版反應”(stockresponse)。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版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度常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業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它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

新教材說明指出:“閱讀訓練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現代文和文言文,著重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和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正是依據這個要求確定的。在我國的文學寶庫中,有許多精品,縱橫古今,囊括中外。課本編者獨具匠心精選了許多美文精品,特別是現當代的一些學者文人的作品。如錢鐘書、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潛等。面對這些熠熠發光的篇章,分析評價、借鑒吸收顯得尤為重要。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強調從某一個側面進行分析,從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方可談得上借鑒吸收。當然我們借鑒吸收的是其中的精華,借鑒吸收的是有用的東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這種特點。

一、導語設計:

我國古代流傳著許多古人煉字的好例子,大家能舉上幾個嗎?(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歸納:這些煉字的做法,似乎顯得有點咬文嚼字,但實際上卻調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達。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正闡明了這一點。

二、教學過程設計:

要求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仔細分析原作,可設計表格幫助學生分析。

參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說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評價:

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

還可以采用復述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做出評價。

借鑒吸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召開專題討論會,研討學習了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應吸收借鑒哪些。如從材料方面,可以領會借鑒材料的重要,更領悟到積累材料的方法。從觀點方面,注意領會觀點和材料的完美統一。也可以研討這些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為了檢驗學生借鑒吸收的結果,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練習來強化。如: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b、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a、僧推月下門。

b、僧敲月下門。

a、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

b、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a、這女子長得柳腰桃面,真是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人!

a、紅杏枝頭春意濃。

b、紅杏枝頭春意鬧。

3、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習作中任找一篇,也來個“咬文嚼字”如何?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公開課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培養“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學習方法:

1、探究學習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

重點難點:

熟讀文本,發掘教材文本內容,以課文為例子,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導學內容: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力更強?

1、閱讀劇本《屈原》,簡述嬋娟罵宋玉的相關情節。

2、反復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閱讀理解《史記》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2、閱讀《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閱讀詩歌《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3、聯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新課標第一網??。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培養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

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

(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

(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 引導:句式。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僧推月下門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僧敲月下門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系高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一、那么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嘆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

1、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理出作者觀點。

2、結合練習,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3、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發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求異創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a、導入。

下面兩個句子中,哪個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說明理由。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兩彎似蹙非蹙的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確:學生也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見解,只要自圓其說即可,教師應該給以相應的鼓勵。

總結:師提出自己的觀點——比較認同第二種描寫。

理由:

1、含露者,是說黛玉的兩眼常似濕潤,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用意相同。

2、從林黛玉一生的悲劇來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絳株草,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償還眼淚的,可以說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對她悲劇人生的準確表述。

b、介紹作者。

1、找同學介紹作者。

2、補充總結: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在晚年80歲的時候還自學了俄語,并且一生翻譯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學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譯的路子,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解釋三此,給學生以啟發。)。

研習課文。

一、讓學生查閱工具書,解釋咬文嚼字的意思。

總結:

《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解釋: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

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二、原來的意義是貶義的,朱先生在文中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的提出了新的觀點,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答案。

總結:(1)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舉了哪些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與感情有關。

若虛改“李廣射虎”

(2)、王若虛改《史記》——文字與情感有關。

韓愈“推敲”

(3)、韓愈改詩——文字與意境有關。

四、找朗讀好的同學讀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臺詞的例子: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1、“你是個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個沒有骨氣的文人”好在何處?(讓同學們在下面大聲的讀這兩句,體會不同)。

總結:

“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所以是什么發生了改變?情感才隨之而變。引導:句式。

總結:

(1)“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絕,在贊美時并不適宜。

(2)“是”在邏輯上是聯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訴我怎樣的道理?

明確: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學讀第3段。

1、翻譯《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和改動以后的兩段。

明確:原文——見到草中有大石,誤以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頭,箭頭進入石中,走近一看,原來是石頭。就又再射大石,最終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動前后有什么變化?

明確:原文屬于細節描寫,比較生動;改動以后,優點是變得簡潔,缺點是沒有了細節描寫,只是簡單的敘述,缺乏生動的'感覺。《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其中對人物的刻畫和描寫更是開“史家之絕唱”,比如學過的《鴻門宴》對樊噲的描寫,怒發沖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們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兩種用筆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惜,什么時候潑,大家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學讀第5段。(重點分析)。

1、朱先生是怎樣“推敲”的?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獨閑。

隨緣剝啄驚宿鳥,月下來僧擾夢清。

如果這首詩的作者不是賈島而是你,你覺得哪個字更好?

明確:學生可以說推,敲,也可以說其他的字,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寫作過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可,這種選擇沒有最好只有更適合。

總結:語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達結合起來,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題:下面兩種意境,你比較喜歡哪一種?

輕風拂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小妹。

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蘇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交流。

總結:在寫作中,聯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聯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樣了,那就沒有意思了,(聯系高考)。聯想走入習慣的渠道以后就會產生“套板反應”,就如第七段所寫的,找同學讀課文(從第七段開頭到“就是套板反應”)。

一、那么大家在平時有沒有被套板反應套住的經歷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學以致用:

女飛人喬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類追求極根的理想中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總結:驕傲,自豪,令人嘆服。

大家填寫詞是什么?

明確:“眩暈”

總結:眩暈,簡單的兩個字,你們想到了么?想到的東西要向有創意,前提是要腦子里要有東西,有東西可想,如果腦子里空空如也,連陳詞濫調都想不起來,還提什么創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多積累,讀書的時候遇到好的句子,又價值的東西,都記在本子里,有空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背下來,要用的時候也可以信手拈來啊。

回顧課文內容。

郭老改字。

李廣射虎咬聯想。

要文要。

韓愈推敲字套板反應。

高二語文教案《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咬文嚼字”一般解釋為:過分地斟酌字詞(死摳字眼,不領會精神實質)。作者賦予這個成語一種新的意義,就是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認為語言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文字的優劣要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表現的意境上去辨別,文字的運用,要從思想感情的透徹、凝練、創新入手。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他的座右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體,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兩層。第一層1—5段,說明文字與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這一層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舉三組典型例子,從三個方面說明三層意思。第l、2段為第一層次。文章開頭先舉郭沫若聽從一位演員的建議,把“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通過這個例子研究煉字的道理。說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帶情感判斷”,而“你這什么”句式則“表現著強烈的情感”。朱光潛先生為了證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論上的分析,而是又列舉了《水滸傳》中石秀罵梁中書、楊雄醉罵潘巧云所用的“你這什么”句式以表達極端憎惡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層次3、4段,列舉了《史記》中李廣射虎的例子。《史記》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凡多三石字”,他把三個石字刪了,其中一例是“嘗見草中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朱光潛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簡潔些”,但卻失去了原文中“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們:文字的“增”或“減”需要人們“細心玩索一番”,才會感到它們意味的不同。

第三層次5段,列舉了唐代大詩人韓愈和賈島“推敲”詩句的佳話。獨辟蹊徑,充分利用聯想和想象,有理有據地分析“推”和“敲”對全詩意境的不同作用。賈島當時究竟想到了“推”還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潛先生對有些人“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漂亮些”實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際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這一層作者從文字、詞語的表層入手,句式的變化、文字的增刪、詞語的選擇,這些可見的語言現象背后帶動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語言外表的錘煉反映作者(或者讀者)思想內核的錘煉,只有咬文嚼字,別無他法。它強調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層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義。

第6段先從文字的意義上分析,它具有“確定”和“控制”的難處。當然“確定”是基礎,“控制”是難點,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義,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義”和“聯想意義”不可。“直指意義易用,聯想意義卻難用”。因為聯想意義浸透了作者的個性。朱光潛先生信手拈來的“煙”的不同意義。蘇東坡《惠山烹小龍團》的三四句闡明了捕捉聯想意義,抓住這“游離”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離”的“怪物”,的確需要作者的艱苦勞動,同時還必須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例如“小龍團”茶觸發了“天上小團月”的聯想。可見聯想起來的難處,但是,“難處就在含混中顯得豐富”。點擊了、激活了這一難點,“這是點鐵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說,蘇軾善于聯想,能點鐵成金。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陷入到聯想的套語中,出現了“套板反應”的尷尬局面。

作者尖銳地指出:“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那么就可能是“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這種可怕現實并非聳人聽聞,“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尺牘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

如何去掉這一毛病呢?朱光潛先生告誡只要“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進一步指出“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并激勵讀者在閱讀和寫作中“逐漸培養創作和欣賞都必需的好習慣”——做到三個“不能”,“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關系密切

《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3、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并加以評說。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著”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鬧”將無“聲”的景象隨著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里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最后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觀點性語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1、應該有謹嚴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補充資料: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注解: 幽居:指隱居處. 云根:古人認為云生在山石上,石為云根. 幽期:歸隱所約的日期.

譯文: 幽閑地住在這里,很少有鄰居往來,只有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園.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歸來的僧人正在月下敲響山門.走過小橋呈現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腳正在飄動,好像山石在移動.我暫時要離開這里,但不久還要回來,要按照約定的日期與朋友一起隱居,決不食言.

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錦瑟呀,你為何竟然有五十條弦? 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象莊子,為蝴蝶曉夢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哀怨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 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 只是當年卻漫不經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塘路,但目送,芳塵去。——眼看此女走近又離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或許是那女子氣質高雅,使人想他應住在這種“月臺

花榭,瑣窗朱戶”的華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從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來,寫了斷腸句。

試問閑愁都幾許?——心全亂了,愁緒滿懷。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煙草,偏此時又下起梅雨,滿

城飄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時確實使人惱啊。

賀鑄一生所識女子頗多,為何只對此女有這種情思,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產生“移情”心理;二是這位女子與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貼近,使用權他一見而鐘情。

宋·蘇軾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小團月是一種名品茶(在當時是貢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紅杏枝頭春意“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彀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縠皺:即皺紗,喻水的波紋。

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劉公勇在詞話里稱“一鬧字卓絕千古”。“鬧”字好就好在準確、鮮明、生動,帶有動態地刻畫春天的蓬勃生機,并把作者對春天這樣一個萬物萌發,生機盎然的季節的到來的欣喜用一個“鬧”字表達了出來。作者的感情態度盡含于一個鬧字之中。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3、學習評價本文觀點,培養勇于質疑,不盲從的精神。

4、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1、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2、揣摩、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法:研討法。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引入課文。

1、由蘇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蘇東坡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妹妹,叫蘇小妹。一次,她出了一個填字游戲,讓。

蘇東坡在“輕風”和“細柳”、“淡月”和“疏梅”之間加入最恰當的動詞。蘇東。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搖’、‘映’二字,寫成‘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蘇小妹聽罷搖頭。蘇東坡略加思索,又說:“那么,家‘舞’、‘隱’二字呢?改。

成‘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如何?”蘇小妹仍然搖頭。坐在一旁的黃庭堅。

不禁問道:“那你說用什么字?”蘇小妹脫口而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請大家將這三組動詞作個比較,到底哪組好,為什么?引導揣摩:

“搖”、“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詩意。

“舞”字較“搖”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隱”字更準確,因為當時。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隱“。

第三組用“扶”字,比用“舞”字準確,因為是“輕風”,用“舞”字,擺。

動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輕風扶著細柳在輕輕地蕩秋千,既準確。

又富有情趣。一個“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隱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則是月亮覺得丟失了梅花,驚奇地在尋找呢﹗。

蘇氏兄妹討論的問題,在古詩創作中叫“煉字”,又叫“推敲詞語”。推敲一。

詞由何而來?

2、讀課后資料《“推敲”的來歷》、《王安石推敲詩句》。

讓學生品味“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綠”字的妙處。明確:“到”、“過”、

“入”三字都平庸,“滿”字雖然強調了春意之濃,卻毫無美感。而一個“綠”

字,不僅有鮮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讓人感覺到春天到來,滿山遍野的樹木花草。

逐漸邊綠的過程,有動態感,十分生動形象。

這種推敲詞語,我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課題。

1、“咬文嚼字”一詞的詞典義:《新華成語大詞典》:“過分地斟酌字句。”

《漢語成語詞典》:(1)過分地斟酌詞語;(2)喜歡掉書袋,即賣弄文采(3)。

可見,“咬文嚼字”一詞,是個貶義詞,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貶義詞。

用呢?顯然不是,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詞語”這樣的詞做。

標題,而用“咬文嚼字”一詞?揣摩一下,這個詞用做本文標題,有什么意味?

2、揣摩標題意味。

明確:此處作者不是用該詞的字典義,而是突出這一成語的四個語素義。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復品位反復揣摩語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運用語言要反對陳詞濫調,力求創新的觀點,這個詞語做。

標題,就是創新的一個范例。

1、比較嬋娟罵宋玉的話: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2、比較《史記》李廣射虎同金若虛在《史記辯惑》里的刪改。

補充比較:杜牧七絕〈清明〉和改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節雨。

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遙指杏花村。

通過兩個例子明白簡潔同生動形象關系的把握,推敲詞語要適合表情達意。

的需要。

3、理解蘇軾《惠山烹小龍團》詩句運用詞語聯想意義的妙處。

4、比較下列兩例描寫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東家之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著朱則太赤。

你覺得哪句描寫的女子更美,為什么?

聯系學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寫,使之明白使用語言力求創新的道理。

四、小結推敲詞語常用方法。

學生談體會,然后歸納。

板書:由此及彼——聯系上下文語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并評價本文論述的道理。

教學程序。

一、理解課文主要觀點。

1、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

學生看書體會,本文作為一篇“美學文學論文”的寫作特色。明確:在列舉大量的實例的基礎上來論證自己要說明的道理。

2、重點閱讀課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闡明的道理,以及著段在文章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學生集體朗讀這一段,再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歸納其中論述的觀點。

明確:此處可分兩層,1、2、3、句論述一層意思,4、5、6、句論述一層意思。

從一層的三句話中,可歸納出觀點:對文學語言,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二層觀點歸納:咬文嚼字,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感情。

再看這一段在文章中結構上起的作用:承上啟下。第一層就前兩段所舉例子,說明閱讀寫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層啟下,統領后文要論述的觀點。

3、完成課后第一大題,已經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題,學生繼續完成2、3、4題。

學生默讀后文,在每一段中劃記出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然后根據本段內容,

歸納出這一段的主要觀點。

討論每段內容,的出結論。

5段,表達觀點的句子有:“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內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觀點,作出概括。明確:就本段列舉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評論來看,主要說用語要能符合詩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觀點,而其余兩句是強調三段二層的觀點,因此,本段觀點歸納為:推敲詞語,要從符合詩文的意境需要出發。

6段,主要闡述了閱讀寫作中的用詞,有直指意義,有聯想意義,論述了二者的區別;接著論述了聯想意義的不易控制,聯想意義在詩文創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論述,與推敲詞語有關的論述,當是最后的觀點,所以,歸納為:正確運用詞語聯想意義,可使詩文較豐富,較蘊藉。

7段。找出論述句子:“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套板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語言跟著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內容,其主要觀點是反對運用聯想意義滑向套版反應,而應力求創新,故本段主要觀點歸納為:運用聯想意義切忌套版反應,而應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8段,分析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總結全文觀點的句子。明確:即。

“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二、整理、明確全文的論證結構。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小結。

板書:一、1、2段,列舉實例,引出論題。

二、3、4、5段,論述推敲詞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論述“為什么”。

三、6、7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運用字的聯想意義要點,論述“怎么樣”。

三、討論對本文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1、學生自由談讀后感。

2、完成課后第四大題,學生再舉讀過的詩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師準備:(1)魯迅改詩:“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為:“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3)《登泰山》一文中,“大風揚積雪擊面”一句的理解。……。

四、布置課后作業:

完成《自主學習》上的練習。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評價作者本文的主要觀點。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不盲從的精神。

教學程序:

一、要求學生對上課時學習的朱光潛的觀點談自己的理解和評價。

二、引導重點理解評價課文第五段作者對賈島“推敲”二字的評議。

(1)一學生朗讀課文,其余理解作者此處的觀點和分析。

再次確認朱先生本段觀點:選用文字要符合詩問意境。

引導學生了解朱光潛先生對賈島詩和韓愈的下“敲”字的評議:懷疑韓愈。

的修改認為“推”比“敲”好,因為是“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

(2)教師出示賈島全詩:《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讓學生自己分析賈島詩的意境。然后討論:

a、究竟用“敲”好,還是用“推”好。

明確:用“敲”好,韓愈意見正確。因為,從詩中文句看:“暫去還來此,

教師介紹,賈島曾有一段時期隱居寺內,作過和尚,是這次遇上韓愈,韓愈勸他還俗,他才又還俗的,所以一般認為,詩中的“僧”,就是賈島自己,這首詩抒發他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b、朱光潛先生這樣一個大學問家,為什么會對這首詩理解錯了呢?

明確:可能是朱先生寫文章時只憑記憶,沒有翻看全詩,只是就這兩句詩而。

評價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c、那么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觀點也錯了呢?

明確:這并不影響本段觀點,例子也舉對了,只是評析有誤。

d、從朱先生的舉例,我們可得到一個什么教訓?

明確:使用材料一定要確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e、既然朱先生的這一分析有誤,那么課本編者為什么還將它選入中學教材,而且特意編了一個練習,即第三題:“關于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為什么?”

三、學生總結本文的論證方法。(略)。

咬文嚼字高一語文教案

親愛的領導老師們,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來參加我的公開課。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咬文嚼字——消滅錯別字》。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消滅錯別字》是人教選修教材第三單元《神奇的漢字》第四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字音檔案漢字的注音方法,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且本課的學習也將為我們今后漢語言文字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我們前期對于漢語語言學方面課程的開設、演練及學生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給錯別字分類。

2.指導學生歸納錯別字的原因。

3.引導學生歸納掌握避免錯別字的幾種常用方法。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運用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把第二第三學習目標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其依據是只有明白錯別字產生的原因,才能達在學習和生活中避免寫錯別字。因此要求學生能有辨別錯別字的能力。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重要學科。它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大類,通常情況下文學方面的東西比較活,學生容易接受,但像本課這一類語言方面的課程內容在學生眼里是比較枯燥的,并且在以前的學習過程當中孩子們也很少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學懂,從感知達到感悟。

考慮到高二年級學生可能對語言知識學習會感到枯燥的心理,我主要采取設置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就我自己而言,我感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用我的激情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于本課題的特點,我對這節課采用了以下教學流程:

首先利用看圖找錯別字等手段進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好奇心。然后進行活動探究法,以三三五課堂形式為模本把整個課堂活動進行細分,分成幾個環節,比如:列舉實例、區分類別、合作探究、質疑答疑等教學方式來創設情景,利用這種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其次融合集體討論法,比如在互動環節我們通過一個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們在回答的過程中提出疑問,并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高考的時候尤其在寫作時同學們常會因為錯別字的問題而被扣分,因此我們在課堂檢測的時候出一些練習題對接高考,引起同學們的重視。由于本課題內容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錯別字的運用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課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再次感謝各位老師的蒞臨,這堂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導,謝謝。

咬文嚼字高二語文教案

導學目標:

1.學習本文步步推進、逐層深入的論證結構。

2.學習本文歸納法、例證法等論證方法,把握論述形象、生動、淺顯的特點。

學習重點:作者如何使用例證法將抽象的道理論述得生動淺顯,且極富文化內涵。

學習難點:理解第5、6自然段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導入:由“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兩副對聯中兩字之差,語義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話題。

作者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筆名孟石、孟實,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預習檢測。

“咬文嚼字”有以下幾個意思,請選擇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確意思:

a.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b.形容賣弄才學。c.形容強詞奪理或狡辯。

1.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要領會其精神實質,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學識稀薄,但在人前說起話來卻常常咬文嚼字,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錯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無用處。()。

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教案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

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為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這里,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里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xx。

那么,我想問你,你讀書有什么秘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裝修。

師:對,裝修。裝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觀,實用。

師:如果原先的設計不太合理,還應該怎么辦?

生:改造一下。

師:對,改造一下,讓房屋符合自己的審美要求,有居住者的個性要求。

師:明白我這個比方的意思了嗎?

生:重要。

師:以后在學習語文中,是不是應該大大提倡這種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應該。

師:好,孺子可教也!

師:我們這一冊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學問家朱光潛先生寫的小文章,就是關于這咬文嚼字內容的。我們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潛情況介紹。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師:好,我們說,這是一篇大學問家寫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讓我們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們能從中獲得什么教益,給我們學習語文有什么啟發。這就是我們這一課的學習目標。

打投影:學習目標:

一、分析評價課文觀點。

二、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現在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粗讀一遍文章,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有幾段?標出標號。

2、文章觀點性的語段是第幾段?作者主要的觀點什么?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師:好,粗讀一遍,回答剛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觀點性語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觀點是:

1、應該有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

2、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應該有謹嚴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斷推陳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可能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個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這個道理比較簡單,好了,這節課目的達到了,怎么?下課吧?

生:下課?

師:接受這個觀點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怎么辦。

師:對。咱們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語所說的那樣“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哪。對,咱們還要從大學問家那里學來咬文嚼字的本領。

1、演員替郭沫若改臺詞。

2、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中兩句的剖析。

5、“套板反應”。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話:以上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問:作者是不是很“隨便”地舉出這幾個實例?

生:不是。

師:那么,大家給這5個實例歸一下類,看有沒有層次上的分別?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關詞語的聯想意義的。

師:好。我再問一下,3個修改的例子中,有沒有越改越好,有沒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沒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達效果增強了;2是改壞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師:你把第1個實例中有關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給大家找。

高二語文《勸學》教案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用一連串的比喻進行論證,最后說明人要廣博地學習并不斷反省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為無過。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先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顯著效果,接著闡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為憑借外界條件,最后推論人需要通過學習來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說明學習應持的態度。全段分三層:

第一層著重說明知識需要積累;第二層著重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恒;第三層著重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這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內在聯系十分緊密。

所選的這三段融為一體,成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體現原著精神。

高二語文教案

一、結合時代背景與關于老子的傳說、記載,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辯證思想。

二、通過精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與成語。

三、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一、以逐段講解為基礎,啟發思維,引導學生一起參與課堂討論。

二、安排兩課時。

一、介紹春秋時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講解前三節,并就有關思想進行討論。

一、時代背景及作者簡介(同學介紹,老師補充)

(一)春秋戰國時期

周室東遷以后,奴隸制社會逐漸動搖。到了春秋戰國之交,社會各個階級都在轉化,新興地主階級逐漸代替了奴隸主貴族階級。在這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產生了新型的士,其來源很復雜,屬于中間階層,在統治階級的最下層,同人民比較接近。士的地位雖低,卻大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他們中間有的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有的則是政治、軍事的杰出人才。在學術流派上表現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農家、縱橫家等。當時諸侯無不禮賢下士,延攬如恐不及。士這個階層極為活躍,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軻、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農家的許行、陳相,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是在這一社會變革中先后以學者或政論家面貌出現于政治舞臺的。他們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為了解決現實問題,從代表各自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出發,對政治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和主張,并且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就是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諸子散文蓬勃發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爭鳴,對活躍我國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學術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對我古代文化的繁榮昌盛從各個方面都作過重要貢獻。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將整個中國哲學史分成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自春秋迄漢初,為子學時代;漢武帝時期起,到康有為、譚嗣同為止的時代稱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的特點是建造,經學時代的特點是闡述。先秦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價值外,也對后世具有巨大的啟發作用。

(二)老子的傳說與簡介

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據說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圖書的官,當時的圖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檔案),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他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五千言,但經考證是后人或老子同時代稍后的人根據老子的言行編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人們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筑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神化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許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記述是關于孔子求見老子的故事,說孔子見老子問“道”,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也。”孔子又問“仁義”,老子說:“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夫子乃亂人之性也。”又說孔子引以為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藝”都是因人陳跡,了無新意:“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這些話對儒學理論進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韃伐與批判。孔子默默無言回來,三天沒有給學生講課。學生怪問,孔子慨嘆:我見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測揣度其用意,“至于龍,乘云氣,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使名滿天下的孔丘張口結舌,“神錯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講解課文前三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斯:則,就。惡:丑,長得難看。已:表示確定語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形:在比較和對照中顯現出來。盈:呈現。

美與惡,有和無,難和易,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后,都是相對的概念,這節選文意在說明事物都是相對而存在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到處顯示著這個道理,譬如動與靜,世界上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物理學中談到運動,都會先假定一個相對靜止的參照物。假如沒有靜止,運動也就無從談起。再推而廣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個對立面。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相反的動向,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客觀規律總是驅使著事物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雖然細微但卻綿延不絕地持續著。

以紀律和自由這對概念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會侵害別人的利益,影響別人的自由,而別人為了得到自由,也會侵害你的自由,整個群體就會成為一團混亂。所以,為了得到自由,群體就需要自由的對立面——紀律。遵守紀律就意味著受約束,這表面上看來與追求自由背道而馳,但實際上,每個人都遵守紀律,就會帶給別人自由,而自己也會得到自由,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執一為天下式。”

執:堅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標準。

“執一”就是堅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因為事物包含著對立面,“無為”的態度也就會得到“無不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親躬,而是要無為而治。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與儒家相比,似乎顯得消極,但實際上卻包含著更為深刻的道理。儒家講“躬行”而濟天下,以道德為本,追求大山一樣的仁厚;道家講“無為而無不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樣的靈動。后者對于中國哲學思辨精神的發展意義更大。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見:表現。是:正確,引申為認為正確。伐:自夸。長:長進。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

討論:如何理解三種“士”對于“道”的不同態度?

老子將“士”分為三種,實際上講的是“聞道”的三種境界:大笑是因為不能窺透天機,只覺得荒謬;半信半疑是因為看明白一些,卻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夠一眼看穿,見出本質,從而勤力行之。這三種境界從側面說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態示人,如文中所舉: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和協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昧:暗,絲線上的疙瘩,引申為不平。建:通“健”,剛健。偷:茍且,懈怠。渝:改變,此處為敗壞。器:才能。貸:施與。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思考:除了文中舉的這些例子,你還能想到類似的情況嗎?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這一段說明,真正的“大”與“高”,可能不會直接給人這樣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會直接表現出高明,反而常常會甘居人下,不避塵世。就像后世談到隱士所說:“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高二語文教案

1、學習掌握漢魏晉五言詩的體例特點,能夠認識到五言詩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對后代詩人的深遠影響。

2、掌握“迢迢牽牛星”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掌握《歸園田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

2、鑒賞詩歌的能力培養。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詩歌發展到漢魏晉時期,五言詩成為了詩歌的主要體例,學習了《孔雀東南飛》我們了解了樂府詩的特點。在那一時期除了樂府詩歌外,還有文人創作的五言詩,這些詩歌在中國詩歌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歌分別出自古詩十九首的“迢迢牽牛星”,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二、解題。

1、《迢迢牽牛星》選自《古詩十九首》。是民歌體文人詩,藝術成就頗高,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在《詩品》中稱之為“驚心動魄,所謂‘一字千金’”。以后歷代文人經常把《古詩十九首》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范。

2、《歸園田居》選自《陶淵明集》。其詩語言樸素平淡,著重表現詩人的超凡脫俗,希望掙脫名韁利鎖,遠離齷齪官場,回歸清新自然的閑適之情。

三、研習課文。

詩作中織女的深情是通過她的活動和這些活動引起的讀者的想像表現出來的。比如,織女整日忙碌在織機上卻織不出布帛,說明她被思念折磨而無心織布,那么她又為什么要徒勞地在織機上忙碌呢?恐怕是為了轉移注意排遣苦悶吧。隔河相望,河漢的清淺和并不寬闊強化著見面的渴望,當然也就增加了見不了面的無奈。同樣,在見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時,“不得語”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疊詞突出了該詩哀婉的.情調,因而更具有表現力。

2、《歸園田居》要注意理解詩人辭官歸隱、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態,體會其田園。

詩的藝術風格。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后感到無比愉悅。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更襯托出田園的幽靜、恬美。作者正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課堂訓練。

(1)熟讀兩首詩,當堂成誦。

(2)討論完成練習三第2小題。

五、布置作業。

《飲酒》是陶淵明反映歸隱生活的又一詩作,課后誦讀此詩,加深對陶詩藝術特色的品味。

第二課時。

一、題解。

《白馬篇》又名《游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時魏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思,世稱陳思王,是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自如地運用樂府體裁,大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境界,宋人輯有《曹子建集》。《白馬篇》是樂歌詞,以開頭二字命名。詩中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頌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同時寄托了作者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凌云壯志。

1、找出《白馬篇》中的動詞,仔細品味其藝術效果。

這首詩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時,其使用的動詞是耐人尋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動,使人仿佛看到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過”“若”則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輕捷的形象;“登”“蹈”“凌”寫出少年長驅直人,銳不可擋,壓倒一切之勢;“(不)顧”“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詩人就是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動詞刻畫了一個具有感召力,使人熱血沸騰的愛國的少年英雄形象。

2、體會作者所運用的鋪敘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愛國。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詩一開頭就使人感到氣勢不凡。白色的駿馬套上金色的籠頭,飛一般地向西北方馳去。“白馬”、“金羈”、色彩鮮明,“連翩”原指鳥飛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駿馬飛馳。從表面看,只見馬,不見人。其實這里寫馬,正是為了寫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這不僅寫出了壯士騎術嫻熟,而且也表現了邊情的緊急。這好象是一個電影特寫鏡頭,表現出壯士豪邁的氣概。

詩人生逢亂世,素有“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功立業之大志,但卻沒有機會,只好借詩表現他追求政治理想的執著和實現個人抱負的愿望。詩中的少年,武藝高強嫻熟,英勇無比;大敵當前無所畏懼,渾身是膽,沖鋒陷陣;只要能保家衛國,哪怕赴湯蹈火,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詩塑造了一個為解救國難,為消滅入侵之敵而大義凜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讓我們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課堂小結。

本詩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氣勢宏偉,酣暢淋漓,鋪陳和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的運用,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報國之心、建功立業之志,值得我們學習。

高三語文第八課《咬文嚼字》課文原文教案及知識點【】

本次公開課給學生們上的是高中必修五第三單元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這篇文章,課后,我對自己的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做了認真的反思,由于這是一篇文藝隨筆,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采用故事形式導入課文,營造了較為融洽的課堂氣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讓他們講述聯想到的或是通過預習搜集到的一些有關于語言文字錘煉的詩句或故事。同時對他們的講述及時地給予肯定,讓他們體會到一種成就感,讓他們成為教學的熱情參與者,在拓展訓練環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各抒己見,學生們表現出的熱情與智慧讓整堂課的教學氛圍輕松而活躍。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認識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體會韓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由《馬說》導入。

2.“說”,古代一種議論文體。

1.駢體文。

起源于漢魏,盛行于南北朝。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運動。

指唐代中期以來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古文”這一概念由韓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詞藻、排偶的駢文視為俗下文字,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兩漢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載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

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

1.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3.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從師的重要性?你覺得老師重要嗎?

從教師的職能作用來正面論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

道之有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疏通文意。

2.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3.本段分為幾層?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三層,對比論證。

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把為子擇師而自己卻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1.疏通文意。

2.第三段主要寫什么內容?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3.第四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1.運用排偶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氣勢,而且有一種音節的美,在語氣上也很自然流暢。

2.語氣語調婉轉多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

“嗟乎”,“嗚呼”(語氣詞加強感嘆)。

“其皆出于此乎”(疑問語氣)。

“吾未見其明也”(判斷語氣)。

“其可怪也歟”(感嘆語氣)。

高三語文第八課《咬文嚼字》課文原文教案及知識點

朱光潛(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實,安徽省安慶市桐城縣(今安徽省樅陽縣)麒麟鎮岱鰲村朱家老屋人,現當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

二、文學常識。

咬文嚼字,也許有的人認為是語文學習中的事。其實,這里所說的“咬文嚼字”,是對所學的內容認真進行分析、推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這些知識,從而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重點字詞。

深惡痛絕:(shenwutongjue)厭惡、痛恨到極點。

錙銖必較:(zizhubijiao)錙、銖都是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較:計較。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比喻氣量狹小。

咬文嚼字:(yaowenjiaozi)指過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會精神實質的人。也諷刺那些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索然無味:(suoranwuwei)形容枯燥乏味。索然,沒有意味、沒有興趣的樣子。

四、內容賞析。

第一段,寫郭沫若為了準確表達作品人物情感,修改臺詞,以便“夠味”。

第二段,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強調了文字修改和表達情感的密切關系。

第三段,突出對文學作品語言的特殊要求,強調咬文嚼字。

第四段,描寫李廣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對比。

第五段,強調更改的目的是為表達思想情感的內容服務的。

第六段,強調閱讀和寫作。

第七段,對“誤用”而生流弊的條分縷析。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義。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

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國都城被秦攻破時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罹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字詞梳理。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考:特指死去的父親。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與:等待。

搴:攀、折。

騏驥:駿馬。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錫:同“賜”。

辟:同“僻”。

道:同“導”。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狀語(介詞結構)后置。

五、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采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么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么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奔馳,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語文講義30頁6-13題。

高二語文《師說》教案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師的風尚,但是唐朝時候,人們卻以從師為恥。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查字詞典疏通文字,并根據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義。教師巡回指導。

(2)請學生統計本課的生難字詞,并注音解釋,可將有關的內容整理在筆記本上,教師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寫出,然后全班同學一起訂正、補充。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請學生自由翻譯課文,要放聲翻譯,提倡討論。

(2)學生相互討論,將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以求教于周圍同學,最后全班統一討論,請同學向全班學生和老師詢疑問難,教師或引導學生回答,或親自回答。

(3)學生朗讀課文。

(4)教師范讀課文。

(說明:本課主要任務是在理解寫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礎之上把握文意,以學生自學為主,培養其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誦讀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句開門見山,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中心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討論后明確:第一層:提出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討論后明確: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2)這一段的分論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第一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討論后明確:

a.縱比。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對其子:擇師而教。

對其身:恥學于師。

作者的議論: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橫比。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觀點: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么觀點?作出了什么論斷?

討論后明確: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圣人無常師”的論點,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結論。

(2)本段的分論點?所用的論證方法?

討論后明確:圣人無常師。舉例論證。

5.分析第四段:

提問: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2)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2)說明寫作本文的原因。

問題: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1)整句散句結合: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結語一句比一句重。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四題。

(2)背誦全文。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展(落木),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在藝術語言中。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一、導入: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紹作者,明確目標。

1、林庚: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既是詩人,又是學者。在唐詩和楚辭的研究中卓有建樹,提出了的“盛唐氣象”。

2、學習目標:學習詩歌的暗示性藝術特征,辨析詩歌精微的語言。

三、學生速讀課文(5分鐘),理請文章的結構脈絡。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一)請同學閱讀1—3段,思考:作者談了一個怎樣的文學現象。

明確:“木葉”是歷代詩人筆下鐘愛的對象。“木葉”一用再用,且有所發展(落木),產生過許多精彩的詩句;“樹葉”“落葉”卻無人過問。

(二)閱讀4――6段,結合1、2、3段,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1、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樹”和“葉”,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春季、夏季。

2、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這些詩句中的“木葉”和“落木”,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想到什么季節?

明確:蕭瑟、凄涼。秋季。

3、在此基礎上,我們比較一下“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兩句詩。看看詩中的“木”和“樹”有什么不同。

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樹”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的“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和單純。

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秋天到了,樹葉落了。

小結:這就是“木”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

4、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給人以“落葉”的暗示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讓我們比較以下詩句: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6、小結:“木“的藝術特征是:本身含有落葉的因素,具有單純、開闊的秋的特點;微黃干燥單純,帶來空闊、疏朗的清秋氣息。而樹具有繁茂的枝葉,密密層層的濃陰,褐綠色的樹皮,充滿生機、活力。

7、學生齊讀第七段,品味“木葉”與“樹葉”、“木”與“樹”的區別。并思考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在藝術語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1、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節前3句)。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2、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想。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梅花絕句》。

高二語文教案教案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楊柳在古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像“楊柳”這樣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相關范文推薦
  • 01-04 家鄉企業發展心得體會報告(熱門17篇)
    通過總結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是一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近年來,我家鄉的企業發展迅猛,吸引了無
  • 01-04 德能勤績廉的工作心得(匯總18篇)
    工作心得記錄了我們在工作中的收獲和成長,為自己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接下來是一些工作心得的真實案例,它們通過講述人們在工作中所經歷的成功和失敗,幫助我們更
  • 01-04 揚苗苗先進事跡材料學習心得(模板18篇)
    通過事跡材料,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的過去經歷、思考、成長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以下是一些優秀的事跡材料范文,它們具有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
  • 01-04 文明上網建議書范文(13篇)
    意見建議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意見建議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廣大干部職工:互聯網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生活娛樂
  • 01-04 振奮人心的新年演講稿(匯總14篇)
    新年是一個全球性的盛大節日,每年都會在1月1日舉行。新年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標志著時光的更迭和新的開始。一年一度的新年,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和期待。如何在新年到來之際
  • 01-04 個人簡歷在校經歷大全(18篇)
    個人簡歷是一個人求職過程中的“敲門磚”,它決定著是否能夠得到面試的機會。根據您的要求,隨機選擇了:個人簡歷是展示求職者個人品質和才能的窗口,需要全面客觀地展示自
  • 01-04 2024年小學生學習方法分享(模板14篇)
    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關鍵。如果你正在寫學習總結,那么以下這些范文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計劃非常重要,因為有了
  • 01-04 指導教師工作總結(優秀22篇)
    教師工作總結是對教師自身的一次深入反思,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工作方向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導讀:小編整理了幾篇教師工作總結,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師工作總結寫作提供一
  • 01-04 一年級學困生轉化工作方案(匯總19篇)
    工作方案是在工作中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或解決某一問題而擬定的詳細計劃和實施步驟,它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指導。我想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工作方案了
  • 01-04 廠區環保演講稿(專業24篇)
    環保工作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更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下面是一些環保教育的實施情況和效果評估,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我叫王磊來自升達學院我很高興來參加這次非常

猜你喜歡

熱門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资源 | 欧美一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影视大全 |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99 | 欧美视频一 | 九九热在线精品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热热九九 | 成人毛片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香蕉精品视频 | 成人在线观看网址 | 欧美高清观看免费全部完 | 天堂中文字幕 |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 99看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国产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香蕉 | 亚洲阿v天堂最新版2021 | 狠狠做狠狠做综合日日 | 中文字幕有码视频 |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器 | 性欧美xxxx视频 | 日本午夜色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 | 国产年轻大学生情侣在线 | 久操国产| 日韩在线国产精品 | 国产成人99精品免费视频麻豆 | 婷婷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 天堂网中文在线 | 人人澡人人模人人添 | 两个人www免费高清视频 |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的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 久久九九热视频 | 欧美人人草 |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国产人妖另类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