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的關羽讀后感篇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暑假里,我看了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那里面描述的一些氣勢磅礴的場景真是讓我回味無窮。
這些場景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溫酒斬華雄”了。
以袁紹作為盟主的十八路諸候云集說是討伐董卓,其實暗中比拼的的是兵強將廣,身世顯赫,誰不是心懷鬼胎,想亂世稱雄,只有劉、關、張三人三騎,竟也趕來會盟,他們憑的是一腔忠肝義膽。在一幫庸碌之徒眼里,當然是看不上這勢單力薄的區區無名之輩的.,只有曹操對他們另眼相看。
英雄不問來源,是騾子是馬拉出來蹓蹓。果然,在眾諸候被董卓的先鋒華雄的氣勢所嚇倒,一個個驚恐慌亂、手足無措之際,關羽這個籍籍無名的馬弓手提刀請戰,眾人不禁瞠目結舌,不以為然;袁紹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就請砍下我的腦袋。”曹操嘆服,倒了一杯熱酒給關羽,意在為其壯膽,關羽輕輕一笑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果然,藝高膽大的關羽,稍后即提著華雄的腦袋走進中軍帳來將那頭擲在各路諸候的腳下,而那杯酒依然還是熱的。
“只見曹操拿起一杯酒遞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放下,某去便來。說完便離開軍營,才過一刻,便聞鼓聲大震,只見關公提了華雄的頭來到營中。其酒尚溫。”我們的古典文言文文字簡潔,但是一樣描繪的形象入微,讓人仿佛身臨其中,我們文字真是魅力無窮。
三國演義的關羽讀后感篇二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他聰明、狡猾、善于分析。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奴役。剛參加工作,處理好了與關羽、張飛的關系,后期擺正了與劉備的君臣位置,工作把生死置之度外,多次到東吳宣傳統戰工作的重要性,贏得了三國鼎立的基礎。特別是劉備臨終托孤時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勢。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后主堅持執君臣之禮,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后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后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在兵出祁山的戰斗中,因為錯用了馬謖,導致街亭丟失而兵敗回川,他沒有掩蓋錯誤,不但揮淚斬了愛將馬謖,而且請求自降俸祿三級,為干部作出了垂范。有位前哲說過:“政策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諸葛亮的一些優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三、重視人才:他對姜維的招聘和培養可謂是盡心盡力,建立了可信的師徒關系,姜維在計謀用盡仍無法挽回蜀國的敗局后,只好選擇了自殺以報國,這也是受到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影響吧。特別是他在擇婦時,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丑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色黑,而才堪相配。”關于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德,《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對這位丑女黃月英給予了熱情的贊美。諸葛亮終身只有黃月英為伴,詮釋了中國“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良好作風,不像現在那些腐敗官員,手中一有權,馬上就情人、二房成群,喪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
諸葛亮智絕天下,鞠躬盡瘁,處事謹慎,?“空城計”,"三氣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八卦陣”,借荊州,取四川,這些都是“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奇謀,讓劉備得以站住腳跟,使之成為促成三國鼎立的“漢張良”,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使他形象高大。
諸葛亮雖為人謹慎,卻在兵出祁山的時候錯用馬謖,并拒絕魏延從子午谷出奇兵的險計,使得多年準備出征復漢的工作,敗興而歸。
忠心事主,鞠躬盡瘁一代名相,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孤寂了光輝的靈魂。
警示;諸葛良壽五十四歲,空有滿腔抱負、滿腹經綸、濟世救國之才、安邦救國之志,但身體卻不能適應繁重的工作。他的對手司馬懿壽終在七十二歲,因為身體健康,比諸葛亮多活18歲,有序的完成了三國歸晉的準備工作。一部《三國演義》最后是司馬懿勝了!
看來還是健康重要啊!
三國演義的關羽讀后感篇三
我喜歡看《三國演義》,今天我讀了其中一篇《走麥城關云長遇難》,這個故事主要講了關羽是如何被呂蒙打敗的。
關羽是三國時代的一個文武雙全、義薄云天的大英雄,但是因為自己的驕傲和輕敵,最終卻失敗了。關羽的對手叫呂蒙,他武藝沒有關羽強,名氣也沒有關羽大,但是他從小事做起,想辦法讓關羽的兵出現了逃散現象,到最后,關羽只剩下300多個士兵了,雖然他努力突圍,可還是沒有成功,最后兵敗麥城,自己也被呂蒙抓獲了。但是關羽誓死不投降,最后被呂蒙殺害了。
我覺得呂蒙雖然不如關羽強大,但是他能打敗關羽是因為他能認真分析形勢,成功的瓦解了關羽的隊。關羽有勇有謀,但后期有點驕傲了,可他忠心為國、寧死不投降的品質卻為后人稱道,人們稱他為“關帝爺”。
通過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做人不僅要學習關羽的有勇有謀,還要學習呂蒙的不畏強敵,這樣才能百戰百勝。
三國演義的關羽讀后感篇四
曹操率領關東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關張三兄弟跟隨曹操之時默默無聞。曹操那時手下的前鋒孫堅等人都是一等一的優秀大將。但都被華雄所斬殺。從此華雄便不可一世起來。并且接二連三地斬殺了曹操好幾員猛將。關羽此時主動請纓要求前去作戰。曹操無奈之下,給關羽斟了一杯熱酒,關羽要求回來再喝。拍馬前去時眾人無為為他捏了一把汗。正要探聽情況時,馬鈴響聲已經傳了過來,關羽手提著華雄的人手扔到了地上,而剛才斟好的酒還余溫尚存。從此關羽名聲大振。
三國演義的關羽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這故事中有驕傲,自大的關羽,有機智,勇敢的呂蒙,還有老弱病殘,思念家鄉的戰士……歷史用鮮血來告訴我們:驕兵必敗!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關羽獨守荊州十余年,在這十年里,他建造烽火臺,加固防御,只為有一天能戰赴沙場。終有一天他升職了,埋藏在心底的報復終于可以實現了,他便迅速起兵討伐曹操,攻打了好久都沒攻下來,這時江東派了呂蒙去收復荊州,因為守在荊州的將士都老弱病殘,所以他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聽到消息的關羽急忙返回荊州,但在路上他敗走麥城,被江東將士捉住,便被殺了。
我讀完之后不禁深深嘆息,要想到平日被稱為戰神的關羽,就因為一時疏忽就喪了命,他的遭遇讓我回想起四年級的足球比賽,曾經叱咤風云的七班,曾經戰勝過敵人,曾經得過第一的七班,如今就因為驕傲自大而輸掉了,當然輸掉沒關系,但仍然沉浸在勝利中的七班以后都容易失敗,只要重新認識自己,我們還會是那個無敵的七班。
我們在慢慢長大,也會接觸更多的東西,比如;比賽、表演……當你在做這些事時要記住:歷史用鮮血寫下了這四個大字:驕兵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