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我們?nèi)绾尾拍軐懙靡黄獌?yōu)質(zhì)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機械傷人心得體會篇一
【感悟】女兒三歲前,我是第一次做媽媽,第一次做媽媽怎么會不用心呢?可是我還是有幾件事情做的特別不好。
一次是滿三個月,因為在家憋壞了。朋友約我出去逛街,因為著急,我就趕緊喂奶,結果因為吃的太著急,最后都漾奶了。我是一個怎樣不合格的媽媽呀!我是愛孩子嗎?我愛自己勝過愛自己。現(xiàn)在想想,我太自私了!
半年產(chǎn)假結束一上班沒幾天,有一天學校有活動,回到家已經(jīng)10點多了。媽給我講孩子怎么在被子里拱來拱去地找媽媽,不禁讓人笑,又不禁讓人覺得可憐。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強烈的損傷。
她一歲的暑假,我去學車,每天也不能伴她,快開學的時候,爸爸又住院了,我就離開她一周左右,就是那個時候以后,她形成了咬下唇的習慣,一直到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改掉。咬下唇不是什么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只是一種現(xiàn)象,但也是孩子強烈地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了。
這部分中各位心理學家對網(wǎng)癮的闡述讓我震驚,的確,錯不在于孩子,錯在我們不懂得孩子。
“頻頻上網(wǎng),與舅舅打21歲的外甥,這兩者之間究竟哪個更不正常呢?”
我們作為大人,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童心,已經(jīng)完全不懂得孩子的世界,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是對的,孩子什么都不會或者什么都做不好。
但問題在于我們真的夠權威嗎?曾經(jīng)有一次,女兒在練毛筆字,我走過去說你要寫得怎樣怎樣。她反問我一句:媽媽你確定你說的對嗎?聽女兒這么一說,我沒自信了。
就像武志紅老師講的,太多中國父母過于關注孩子,一個關鍵的原因是,他們的生命已經(jīng)乏善可陳。更有朱老師那句“一群不讀書不學習的人在努力地教學生怎樣讀書學習”,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父母或者家長不讀書不學習,就只能在不知不覺的自私中,自以為是地努力下去。越努力,效果越差!
讀完這一部分,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權利結構終端的受害者。因為我是一個精神最弱小的家庭成員。所以我慶幸,我沒有精神分裂,我在學習中避免了自己走向不好的方向。盡管性格決定命運,但這并不意味著客體關系模式不可改變,只要我們不斷地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就可以在傷痕上開出美麗的花兒。只要我們正確認識自己,即使童年受傷,也不會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
五歲之前是人格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被基本定型。在這一階段患病,在以后相似的人生場景中再次爆發(fā)。
文中盧斌的例子觸目驚心。仿佛把自己剝開來在放大鏡下審視。一個人的周圍的密切人員,特別是她小時候的看護人對他的影響,被層層剝開。
哀悼過去,與它做徹底的和解。
然后,清清楚楚走向新的美好生活。
機械傷人心得體會篇二
《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敢于挑戰(zhàn)中國的傳統(tǒng)式權威“父母一定是無條件愛你的”,也提出自己對儒家思想的不同見解,讓我感覺讀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心靈雞湯式文章。當我看美劇時,我總會驚嘆于他們的直接,敢愛敢恨,忠于內(nèi)心,他們經(jīng)常很坦然地說出父母是如此糟糕,而不是一味地美化父母,他們只是簡單的'陳述事實,卻沒有加進去那些多余的道德綁架式暗示“父母是愛我的,我怎么能這么對他們呢,一定是我錯了”,這種真實感在書中得到強烈共鳴,其實好多不合理現(xiàn)象我們有目共睹,但我們總善于去偽裝,去模糊真相,去逃避,而用一句無法求證的“愛”來代替一切深層次的思考和回答。這也提醒我們?nèi)狈λ伎嫉娜嗽埔嘣剖侨绱说目膳履酥量珊蓿瑧岩环莳毩⑺伎嫉闹腔邸?/p>
作者一直也在強調(diào)兩個字“感受”,無論在于朋友,家人,戀人的相處中,我們都應記住這一點,“感受”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在這種相處中,我們追求的都是“愛”,而非利益,對愛而言,事實不重要,對錯不重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感受”,只有你懂我,我才存在,愛才存在。
機械傷人心得體會篇三
愛永遠是好的,家永遠是溫暖的,這是我之前心里的定見。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一廣泛存在的概念進行了深刻剖析,讀之讓我對愛和家的.功能與作用有了全新的認知。
父母、夫妻、親子,這些最親近的家庭成員間的關系,似乎每個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去處,但說實話并不一定科學,很多時候?qū)儆诋斁终呙缘臓顟B(tài),即使蘊藏著很大隱患,如果不能得到恰當?shù)闹笇В哺静煊X不到,更不用說找到問題的病根對癥下藥了。
本書的長處就在于將常見的家庭各成員之間關系的問題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明白很多嚴重后果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為很多問題如果不明白形成的原理,是不大可能做到最好的,因為很多時候需要從一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和視角觀察與理解。通常,戀人或夫妻之間吵架也好,父母和孩子之間鬧矛盾也罷,更多的是糾結于一時一事,很少有人會想那么多那么深,對于對方的不講道理和無理取鬧,往往是難以理解、徒然助長火氣。
明白這些道理之后就會完全不同,再面對類似問題時,至少心里有深度探究的概念、更妥善處理的方法,不至于只是火上澆油、激化矛盾了。
機械傷人心得體會篇四
上周,在孩子班主任的推薦下,一口氣啃完了《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作者武志紅,作為知名心理學家和咨詢師,用豐富的個案材料和專業(yè)的心理學原理,剖析闡釋了很多家庭問題,例如婆媳問題,母子情結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等等,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原生家庭對下一代的諸多影響,同時作者提出了可以緩解問題的一些觀點,例如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婆媳關系不只是婆媳關系而是三角關系等等。這本書引用的心理學專業(yè)理論較多,作為業(yè)外人士,有些地方看得迷迷糊糊,如墜云里霧里,但也有很多地方看得真真切切,如同親身經(jīng)歷。這本書,對戀愛擇偶、家庭建設、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很多指導意義。讓曾經(jīng)自詡“一切為了孩子“的我們這些家長,不得不自嘆慚愧,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觀念和教育理念。
書中提到,“我們一生中會與許許多多的人建立各種各樣的關系,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系。“只論親密度,親子關系一點不比戀愛關系遜色,但是親子關系是天賜的,而戀愛關系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正是因為可以選擇,我們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義。”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復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復制痛苦。”,當然,戀愛不是對親子關系的簡單復制。實際上,我們不會按照現(xiàn)實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而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理想父母都有一個特點:能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戀愛的蜜月期,戀人會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為我們潛意識中會知道對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過后,兩個人的距離到不能再近時,我們就會將戀人當作現(xiàn)實父母,以前對現(xiàn)實父母的那些不滿,現(xiàn)在會轉嫁到戀人的頭上,而且,在轉嫁時,我們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戀人越愛我們,我們越不講道理,這個時候到了考驗一場戀愛的關鍵時期,要想超越這個時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們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緒不是因為現(xiàn)在的戀人產(chǎn)生的,而是過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我們的戀人繼續(xù)扮演著理想父母。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復制。我們一直在循環(huán),只要你努力,就能打破這個循環(huán)。”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一樣需要被尊重的人,不要將戀人當作愛的工具。“一個健康幸福家庭的建立,從戀愛擇偶開始,學會認同獨立,學會互相尊重,這兩點對于能否從戀愛平穩(wěn)升級到婚姻,能否建立幸福健康的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書中講到,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對此,國內(nèi)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啟峰形容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或岳父岳母)、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fā)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wěn)如磐石。相反,如果親子關系(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岳父岳母與女兒)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就會產(chǎn)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一、糟糕的婆媳關系;二、嚴重的戀子情結。如果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系,一般可以推斷,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也曾有過糟糕的婆媳關系。而那個糟糕的婆媳關系,讓婆婆與其兒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對于家庭而言,”煩丈夫、愛兒子“,“‘沒’丈夫、愛兒子“,”太愚孝、輕妻子“,都是不健康的模式,它們會很容易地把這種不和諧關系傳遞到下一代。子女終究要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他們不該成為父母的最愛。父母的最愛,應該是夫妻彼此,這種愛的模式和氛圍,更有利于構筑穩(wěn)定健康幸福的家庭。(ps:由于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原因,我們可能很難改變我們的上一輩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可以努力糾正我們的價值觀,盡力把健康的家庭模式傳遞給下一代,努力在我們這一代,打破中國家庭中的輪回鏈條。)
書中也給了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例如溺愛的心理真相是寵愛自己。表面上看,溺愛仿佛有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xiàn)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給予自己。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樂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有一種溺愛叫包辦型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不只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實際上他們對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眼中不信任自己的感受,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是,他們迷失了自己。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他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愛,孩子就以適應這種愛的方式成長。除了溺愛這個話題,書中還提到了“密不透風的愛源于自私”——愛的背后其實有一種恐慌,一些家長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傾向,無法忍受與孩子分離的規(guī)律。“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做的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么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而苦惱,父母發(fā)現(xiàn),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jīng)常感到悶煩,甚至還會有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這種窒息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并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樣認為。表象可能會欺騙人,內(nèi)在的情感常常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ps:有時候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安排的內(nèi)容而是安排本身,或許于此有關)“青少年太聽話不是好事”——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一是叛逆期推遲,前半生為別人而活,后半生為自己而活,故意和父母、老師乃至單位領導對著干。二是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好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也罷,努力工作也罷,都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這種刻意的努力,是一種強迫性的努力,對努力來的結果并沒有什么大的熱情,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讓他們興奮(ps:佛系青少年或許跟這有關系)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豐富,舉例很生動,剖析的也很深刻,以上只是摘抄了一部分,不再細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原書閱讀。原本想寫書評,誰知一不小心寫成了書摘,弱化了評論。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位讀者看了原書以后都能打開自己的五味瓶。這本書,作者用了《為何家會傷人》這個題目,我猜,他最想表達的就是,如果我們的上一輩家庭是幸福的,就讓我們努力繼承這種幸福,如果我們不幸繼承了上一代的痛苦,就讓我們努力把這個輪回鏈條在我們這一代的家庭里解開,別讓他繼續(xù)傷害我們的下一代。慎重理性的選擇戀人伴侶、用心鑄就和諧的夫妻關系、學用真愛幫助子女成長。
機械傷人心得體會篇五
讀完此書已有大約一個月,想寫一篇讀后感,卻一直無從下筆。具體的知識點,我只是讀者、不是專家,"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為好。
直到今天,和朋友談到孩子之間鬧矛盾、孤立人等等。家長都希望讓孩子的環(huán)境越接近理想狀態(tài)越好,但我不贊成成年人過多干預。
童年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期——當然,機遇與風險也并存。兒童恰恰是比較真實的,便于小孩理解人性,學習生存規(guī)則。而成人過多的干預就太復雜,超出孩子理解能力。早慧的孩子大多心理上有隱疾,理由很簡單——人的精力有限,這里強了那里就弱了。最好的是自然的、符合規(guī)律的。長遠看,對于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恐懼與依賴——譬如家長的干預(甚至動用社會力量與手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比他們同齡人之間的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與其強行干預,不如利用好機遇,同時在風險出現(xiàn)時避免其現(xiàn)實化,足矣。讓孩子適當承受一點挫折并表現(xiàn)出來、轉變過來、成長起來是好事,也恰恰是建立互信的親子關系的一個機遇。
出于愛,家長當然想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己適應環(huán)境甚至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家長管不了一輩子,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原動力、培養(yǎng)孩子自身能力,或許是更重要的——這才能伴隨孩子一生。
更大程度上,孩子長大要面對的是一個遠不完美的世界,家長自己都身處其中、甚至自顧不暇。所以我覺得最遲至孩子青春期,應該開始準備面對面對這些真實的不完美。
引申開去,還想談談家長。愛或許是行動的動機,但是不足以單獨證明行為的正當性。"爸媽是為你好"這種話,想必很多人從小到大耳朵都聽出老繭了。但是光有善良的動機是不夠的,還要有長遠的眼光、全面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恰到好處的執(zhí)行。而這些,做家長的恰恰需要捫心自問,自己到底掌握多少。
如《為何家會傷人》書中所言,很多家長表面上看、或者說在意識層面,行為的動機是愛;而在潛意識層面,其行為,更深層次的心理動因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是人的本能,故如此行事無可厚非,但是卻正常而不正確,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困擾。如書中所言,常見的一個例子,便是夫妻感情不好、于是轉而"一切為了孩子"。在家長高呼"都是為你好"的時候,他們恰恰忽視或者掩蓋了他們決策時為自己盤算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是不自覺的,部分人善于騙人,大多數(shù)人善于騙自己——這恰恰是"部分真相法",一種常見的欺騙策略。忘掉道德教條和說教,專心研究具體問題,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利用客觀條件辦事,恐怕比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行動更必要卻也更難——那得學多少東西、花多少心思啊。
這時候有些家長會反思自己,而另一些還是有話說的:"咱小時候不也是爸媽糊里糊涂帶大的,咱不也長這么大了。哪有爸媽不為孩子好的。"又把動機、行為、效果三者混同了。主觀認識與客觀情況絕對永恒高度一致,那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怕看到自己的問題,惰于改變自己、總想改變別人,或許也是人心理上本能的自我保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