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其實傅雷起先對于孩子是極其嚴格的,在孩子小時候,他無微不至的照料他又近乎嚴苛地要求他,令他一天與鋼琴相伴七八個小時。他將全部身心傾注在孩子身上,精心栽培孩子,同時在被日寇侵占的上海,又要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時刻提點孩子,防止孩子誤入歧途。然則后來,他為自己早年對孩子的嚴厲卻時常自責“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他為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而懊悔,但實際上傅聰在他的教育下令他驕傲,而這種教育方式也令傅聰倍加感激。
于是,在傅聰出國求學的年間,傅雷自稱“父性才真正覺醒”,一封封書信中,是道不完的深情。信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字眼——“等了許久,終于等著了你的信。”“早預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們都當作等待什么禮物一般等著。”或是“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作為一位父親,這樣與孩子坦誠相待,不死守面子,著實不易。同時,他也不是傳統的父愛無言的形象,他對孩子的愛全都蘊藏在了書信中。
他在信中甚至對于傅聰的生活細節無微不至,從待人接物,社交禮儀到理財管理。彈琴細節都在傅雷先生的指導范圍內。傅聰自己也坦然說,對于這樣作文有些嘮叨式的關心,開始“確實有些不耐煩,但思及他是真心關心我,又不得不遵循”。
而這些當中,傅雷先生關于藝術方面見解尤為深刻。對于傅聰,傅雷先生從一開始就是按照藝術家的標準進行培養和看待。談藝術,是傅雷家書中的重要內容,篇幅也最多。同時,他鼓勵孩子在艱苦的音樂學習之外,進行寫作,既是訓練文筆,整理思路,也是為國內青年人指明方向。
關于傅雷的教育方法,早年的傅雷先生因時局的確很嚴厲,但是中年的他卻真正懂得了如何做一個父親,一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正面的榜樣他本人對事業的熱情,對祖國的熱忱,對朋友的關愛,對妻子的體貼,無不在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另一方面,把畢生所得毫不保留地付出給孩子,既能在精神上引領孩子,又能與孩子共鳴,是難得的良師益友,而他廣泛的涉獵,高雅的愛好,也無不在時時刻刻熏陶著孩子。這樣的教育,使我不得不感嘆一句,為父如斯,又何求他!
總的說來,父親有兩種極端的典型,一個是無限的慈悲,把人從深谷里拉拔起來;一個是極端的嚴厲,逼人激起繼續前沖的力量。雖然這兩種父親的方法不同,但是我相信他們都有強烈的愛,才會表現那么特別的面目。而傅雷先生無論是早期的嚴厲還是之后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慈愛,因蘊含了對孩子深沉的愛,才使傅聰成為名滿天下的鋼琴家。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望天下兒女不負父母之愛,歲月靜好如斯。
傅雷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真誠待人,認真做事”寥寥八字,便是傅雷夫婦對傅聰教導的根本。在傅聰留學海外的過程中,傅雷夫婦先后寫了近百封家書,談藝術感受,談日常瑣事,發自肺腑的關心匯成了一句句教導,而句句教導匯成了封封家書,從而成就了《傅雷家書》這本永恒的經典。
“今天睡午覺,剛剛朦朧合眼,又是心驚肉跳地醒了。昨夜月臺上的滋味,多年來沒嘗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難過,只有從前失戀的時候有過這經驗。今兒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點勁都沒得。”當兒子遠走異國他鄉,做父母的自是免不了傷感。讀到這段話時,那六十多年前月臺送別的場景仿佛就在我眼前。雙親眼里掩不掉的離別愁緒,兒子心中藏不住的雄心壯志,隨著月光的流瀉蔓延開來。可憐天下父母心!
“以演奏而言,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又是一段讓人感觸頗多的文字,這是父母為孩子取得成就發自肺腑的高興,也是衷心的鼓勵。很多父母不懂得鼓勵孩子,在孩子做錯事時又打又罵,在孩子取得成就時卻一帶而過,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失去對成功的期待與渴望,很容易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不得不說,傅聰真是有一雙好父母。
最讓我記憶尤深的是,傅雷要求孩子對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定要心懷感恩,時常對別人表示問候,不能因為工作忙為借口,就不和別人聯絡交流。是啊!人家幫助了你,你可不應該感激?如果不和別人保持聯系,在那一面看來,你豈不是一去便杳無音訊的白眼狼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常懷感恩之心,將別人的幫助牢記心底。
傅雷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科書上,向我們推薦了四本必讀課本,我們讀的第一本便是《傅雷家書》。
書的內容是由多封家書集成的信集。信是由傅雷夫婦寫給兒子的,信中交代的'內容很廣,各個方面都仔細的花費大量筆墨交代兒子為人處事的道理和規律。
每一封家書都包含著父母對兒子滿滿的關愛。雖然信中沒有明確地寫出愛,卻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有一種愛,默默無聞;有一種愛,無微不至;有一種愛,言溢于表;,更有一種愛,充滿溫暖!
當兒子受邀參加蕭邦國際鋼琴比賽并要留學波蘭時,全家人儼然哭成了淚人兒,亦是這離別的滋味,苦到心間;在古詩文,樂理這兩方面傅聰與父母情投意合,便在信中暢談自己的想法,彼此分享自己的心得;當傅聰遇上自己心儀的女孩,父母沒有反對給他的更多是支持,鼓勵,提醒他要謹慎。
父母的愛時刻都流露在一些瑣事上,盡管有時候是痛心的。
記得有一次農忙時節,我們一家都回老家幫忙趕活。家里種了許多花生,爺爺奶奶拔了花生回家,我們圍在一起邊聊邊摘花生。媽媽叫我先掃地,結果她往地上灑水,導致地板變得越來越臟,我不禁抱怨起來。
媽媽便在我手背上打了一下,我委屈極了,一天都沒有和她說話。
讀完《傅雷家書》,我明白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不論何時何地,他們都想跟你念著你!
傅雷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在傅雷對兒子的186篇書信里,是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如何做人,人們說,子女像是一只風箏,而父母,則是拉風箏的人,他們看著我們越飛越遠,舍去自己的不舍與深情,將我們再次放高,再次遠離,只望我們能成為最想成為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能遨游天際,不論東西。
對于傅雷家書這本書,我想談的,只是兩個方面的內容,做人與親情。
我感謝于我的父母,我自某個時間點出生,自白矮成黑洞,在南北回歸的線,于太陽直射的點,黃赤的交點為23.5個光年,我來到了這個世界,可以在這世間快樂的生活,可以看見這世間的一切美好,可以用心去感受這世間的靜美。我聆聽于明月驚蟬的幽靜,感嘆于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無奈,也曾報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去賞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邁壯情。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一個健全的身體,深刻的思想,溫度的心靈,我不知該以什么形式報答他們,只能付出當今每日之努力,望有日劍起茫茫峰巒,遙見繁煙紛飛落,青山茫茫云霧徜徉,鋒芒必顯,金榜題名。望這世間悲歡的你,普通紛繁心事的你,有想要去的遠方,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不再試圖摘月,要讓月亮奔你而來。
親情很廣,需用一生去品讀,而做人也是一樣的。在本書中,傅雷先生曾說:“慢慢地你會養成另一種心情去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去驚心動魄,能夠從容的立場分析前因后果,你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我很喜歡這句話中的淡然之感,但也羨慕野心之覺,在這茫茫時間,我只處于風華正茂,就是想要最好的,想做的事,直接去做,一敗涂地也好比從未開始。你生而有翼,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同蟲蟻。你付出的每一點努力,都是為了你的未來增加一份勇氣與底氣。過了這段時間,人又要學會淡然,淡然是千帆之后的懂得,是一種至高的生活境界,人淡如菊,梅開偏偶,淡然是夜的精美,雪的輕盈,雨的飄逸,是一處獨處的美麗,越是淡然越接近自然,淡然是禪意中盛開的花朵。
傅雷家書這本書,教會我們很多,讓我們懂得的也很多,愿你在聽,愿你在品,愿你能知道那兩個最愛你的人,那一場哲理人生的旅行。
與君共勉!
傅雷家書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似乎提起家書,我的腦海里便會浮現出這兩句古詩。從古至今,書信一直溝通交流和維系感情最重要的方式,即使在通信技術極其發達的今天,書信的厚重和情感仍然無法被替代。
在“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傅雷的文字中,我可以看到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對兩個孩子傅聰、傅敏深深的愛和嘔心瀝血。傅雷對傅聰的教育更體現出家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傅聰在機遇巧合下來到波蘭進行鋼琴的深入學習,1953年他曾于羅馬尼亞演奏斯克里亞賓的作品,蘇聯的青年鋼琴選手們都為之感動的流下眼淚,也曾被波蘭的教授們認為“富有肖邦的靈魂”,甚至會說他是“一個中國籍貫的波蘭人”。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鏤刻細節的手腕,不是使我們想起中國冊頁上的畫嗎?”傅聰在音樂上的造詣與其父從小的教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他按照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的練習彈琴,有時彈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強強地彈下去。但有時卻彈出了神,心頭不知道來了什么靈感,忽然離開琴譜,奏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么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但這一次傅雷并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復彈奏原來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又聽一遍,并親自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說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給起了一個題目,叫做《春天》。”這種教育模式不是填鴨式,更不是呵斥式,而是互相平等的溝通式。
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對其孩子的教誨,讓人仿佛能透過書信看到他伏案寫信時的場景,雖愛子心切,但嚴父亦良友。“以后要多注意,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做到越有理由,態度越隨和。堅持真理原是一件艱巨的斗爭,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還有是耐性。萬萬不能動火,令人誤會。”兒子傅聰和人微小的爭執,就讓他擔心和思索,多次叮囑兒子要謙恭禮讓,要虛懷若谷,得理也要饒人。
做事貴在堅持。“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這句話點醒了我。回想起我經歷的人生,縱然正青春,也有過不少“沖動”,過后悔之不已。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指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也教導我們要學會沉淀,不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火花,而要經得起千錘百煉。
“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于心。”人生起起伏伏,困難和挫折再多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只屬于我們,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追求無愧于心,無愧于自己。
傅雷先生一直教導他的孩子“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我深以為然。盡管這是別人的家庭和教育方式。我想我們應該從中得到點什么,體味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芬芳。
“悠悠歲月,茫茫大海,這些長時期,在遙遙數萬里的兩地之間,把父子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就是現在這部經過整理、編輯集起來的《傅雷家書》。” 樓適夷在序中的這番話讓我更加體會到父愛如山和體貼入微,也讓我想起我的家人,盡管在現在的時代,書信已是稀罕物件,離我們的生活漸漸遠去,但不會改變的是那滾燙熾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