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一
我讀的論文題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這是一篇由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的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論文,發表在usenix會議上。
該篇論文綜合論述了近年來手機驗證領域的一些新發展,并對當前手機認證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論文中指出傳統的驗證方法并不符合大部分手機用戶的需要,只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才是未來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該論文觀點鮮明,論證清晰有力,論據充分可靠,數據準確,資料詳實,文獻綜述豐富而規范,其中論文關于手機安全驗證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當高的新的見解。下面簡單介紹如下:
論文對當前使用手機人群的滿意度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發現有超過60%的手機用戶不會再手機上使用pin。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用戶覺得該驗證方法過于麻煩,另一方面也說明用戶對自身手機的安全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驗證方式,即或者全部驗證,或者全部不驗證,這也正是當前大多數手機的驗證方法,該方式也不能滿足人們對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驗證技術對手機行業來說并不是一種新的驗證方法,而是綜合分析當前所有的驗證方式后得到的一個結論:何時驗證以及對何種應用進行驗證。這正是該篇論文的意義所在,希望可以對手機驗證技術有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上,盡可能的使用戶方便使用,這不僅是手機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應該是所有其他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也可以相應的借鑒該論文中的觀點和理論。
在文中,提到了多層驗證的概念,即對于不同的`手機應用,提供不同的驗證級別。例如:對于游戲、天氣等應用來說,可以對所有人進行開放,只要拿到手機就可以打開這些應用,也不會對手機所有者造成經濟損失;對于短信、電話、郵件等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應用,則應該設為私有的,當需要使用時,需要進行一部分的驗證;而對于銀行賬戶等涉及安全和財產方面的應用時,則應該給予最大的保密權限。
對于不同的驗證級別,每一個使用該手機的用戶的權限都是不太相同的。手機所有者在被系統識別為可信之后,可以方便的使用系統中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手機應用,而無需進行驗證。對于那些初次使用手機的人來說,系統并不能識別他們的可信度,因此只能使用公開的手機應用,如果想要打開私有的或保密的應用,則需要其他的驗證方法。
該方案的提出在滿足安全性的基礎上,可以大幅度方便用戶的操作,已經超越了原有的“all-or-nothing”驗證方式。
論文對提出的理論進行了相應的實驗。該實驗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機上安裝多種類型的傳感器,用于采集可信用戶的各種數據。例如:溫度傳感器可以采集用戶的體溫;聲音傳感器可以再用戶打電話時逐步采集用戶的聲音特征;視頻傳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戶的生理特征等等。另外,文中還提到了一種新型的驗證方式,即設備間的驗證。在用戶的多個電子設備(如pc、pad和手機)中通過藍牙建立連接,當手機在使用時,可以自動的檢測周圍是否存在這些已經連接的設備。如果系統發現無法連接到其他設備時,將會提高手機的安全級別,用戶需要使用涉及隱私的手機應用時,將會需要更多的身份驗證。
實驗的目標有以下四點:
1、減少驗證開銷
2、尋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
3、對模型的安全性進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邏輯
4、很少的能量消耗。
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兩個概念,即概率統計中“棄真”和“納假”。fr表示一個合法的用戶被不正確的要求身份驗證的概率,而fa表示一個不合法的用戶沒有被驗證的概率。在實驗中,作者自定義了一個變量r,當r越高時,表明用戶需要更高的便利性,這也會導致更多的fa;當r越低時,表明用戶需要更高的安全性,這也會導致更多的fr。
論文通過實驗最終證明該驗證技術可以滿足用戶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對于銀行賬戶等安全性級別要求高的應用來說,fa的比率一直為0,即絕不會出現非法用戶不經過驗證即使用這些應用的情況;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即對于一個合法用戶,隨著r的升高,被錯誤的要求驗證的概率并沒有明顯的降低。
在論文最后,用實際的數據表明該技術消耗的能量很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這也為該技術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讀過該論文后,使我不僅了解了手機驗證領域的一些知識,而且也學習到了一篇經典論文的脈絡結構應該如何組織。這兩篇論文的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采用了遞進式的分析結構,邏輯性強,文筆流暢,表達清晰,重點突出。文章格式相當的符合學術規范,反映了作者很強的科研能力。
另外,通過讀這篇論文,也使我認識和體會到了以下幾點:
1、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手機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相當的輝煌。但是伴隨著事物的發展也會相應的提出一系列新的問題,我們要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而不要想著一蹴而就。
2、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任何技術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在論文中提到了很多新興的手機驗證技術,這些技術都各有所長,但卻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只有正視這些缺點,取長補短,才能促進手機驗證領域的更好更快發展。
4、手機驗證行業的價值。手機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驗證技術的空前繁榮,但危害手機安全性的事件也在不斷發送,手機安全驗證的形勢是嚴峻的。我們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只有如此才能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供用戶使用。
總之,正如一句名言所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我以后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修養,盡量為中國的科研事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二
天才出自苦難,這種苦難可能來自于物質世界,也可能來自于精神世界。貝多芬的成功,離不開人生無盡的苦難,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小時候的刻苦練習,打下了音樂的基礎。少年喪母,父親不著調,小小年紀不得不擔起家庭的重擔。傳記中的記述,只是貝多芬痛苦人生的一部分。事業上的痛苦,莫過于耳聾,耳聾而又從事音樂的工作!上帝關閉了他的耳朵,又為他開啟了心中的耳朵,給了他一個更加純凈的音樂世界。但是,精神和肉體痛苦卻也是無窮無盡的。愛情之苦,心愛的人一個個離開他。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無情地一次次折磨著他的心靈。生活就是一塊磨刀石,不曾停止對他的磨礪,磨出了一首首經典,層出不窮,未曾中止,直至于人生的終點,依舊有寫不完的樂章。
人生只有苦,也無法成就偉大的貝多芬,還要有愛,有希望,有光明,才能讓他始終不忘初心。“他總是快樂的,一切災難都帶有幾分善,聲音還是自由的,他的內心從來都是孩嬰一樣的純凈。從未見過一個人像他一樣這樣的愛花木,云彩,自然。.。他象力士般的堅強和兒童般的任性。愛情沒有了,野心沒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歡樂,需要應用它,甚至濫用它,力,這才是和尋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它是這樣的需要快樂,當它實際沒有快樂時,就自己來創造。”只有不改變求美之初心,越是苦的環境,難的`境遇,就越能創造出最美好的天籟之音。
《貝多芬傳》,它講述了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
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到: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為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于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么就定能沖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雖說,人不可貌相,但這樣一個人,確實很難讓人與音樂這門高雅的藝術連接起來。但就是他成為音樂史上的偉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貝多芬的一生簡直可與虛構的偉大悲劇媲美。艱苦的童年,愛情的失敗,生活的拮據,孤獨無依,但這些卻阻擋不了他向音樂的殿堂的邁進,撲滅不了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愛。或許是天妒英才,又或許是前世造的孽,總之種種原因,更大的惡魔在前面——傷病,重傷風,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似乎早有預謀,先后折磨著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更要命的是耳聾。耳聾,對常人來說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
世界死滅了,“我”似乎也不存在了。貝多芬也不例外,早在32歲他就定下遺囑,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把我從無窮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來。”或許這這是一種解脫方法,面對殘酷的命運,不能改變,起碼能逃避。但貝多芬那對音樂的熱愛的不可馴服的力量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他不相信死亡。
于是,他一次次把死神和解脫拒之門外,開始了苦難的歷程。當痛苦與日俱增的時候,積聚到他無法承受的時候,就如潮水般傾瀉而出,成為一部部偉大的作品,他的血與淚的結晶。
以前我從未讀過貝多芬的傳記,貝多芬在我心里就是一個傳奇,是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讓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去觀察貝多芬,了解貝多芬,我心中的音樂圣人原來是個“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發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著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據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著他,特別是耳聾,對常人來說也許只是一部分世界的毀滅,而對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貝多芬也是人,他也心灰意冷過,否則他不會在32歲時就對他的兄弟立下遺囑,面對殘酷的命運,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著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貝多芬在給兄弟的遺囑中寫道:“用最美好的道德情操教育你們的孩子,永遠要記住這一點:使人幸福的是美德不是金錢。”他特別注重做人的操守,這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尤為重要。他是那么的桀驁不馴,面對王公貴族,他藐視他們的世俗和渺小,他總是揚起他高傲的頭顱,因為他是貝多芬,我理解他的高傲,他有理由,也有資本高傲。
貝多芬是不幸的,命運給了他太多的磨難,貧窮、殘廢、孤獨……《孟子·告子下》中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貝多芬就是上天降大任之人,正是這些磨難造就了這個音樂傳奇。因此當我們遭遇困難和磨難之時,就是命運將降大任于斯人之日,只要你抱著自己不變的理想,堅持下去,你也會成為英雄,讓我們把痛苦換成歡樂吧,你一定行的!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三
第一,要研讀原文。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后感的基礎。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讀了《高尚的白楊樹》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闡明了為什么每行排頭和排尾的白楊樹比中間靠緊排列的白楊樹都矮一些的道理”,進而悟出了“處在同樣環境和同樣條件里,必須加強競爭意識,積極奮進,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類的成績和收獲”的感發點,這就為寫好這篇讀后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既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馬虎不得。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寫起來就會象打開閘門的水,一瀉而出,使文章一氣呵成,前后貫通。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否則,會在文章一開頭就給自己人為地設立障礙,使文章不能順暢表達。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出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后,必然會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啟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為“感發點”。例如: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點、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例《中評》一書中《不忘國恥,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奮斗……電影〈七七盧溝橋事變〉觀后感》這篇文章,我軍將士“奮起反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精神,就是從人物上所確立的感發點。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某種問題或普遍性的規律。議論文的感發點,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中評》一書中《主旋律——讀高爾基一段話的中心作為感發點的。其他文體感發點的確立的與此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
第三,述讀與發感。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后感的由來,要發什么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中評》一書所選的四篇讀(觀)后感,在這點上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在這一點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一文,盡管文章的主體部分闡述的道理很深刻,但開頭沒有必要的述讀,是一點缺陷。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四
是一部不朽的兒童文學瑰寶,深受各地讀者喜愛,當然,我也很喜歡《格林童話》這本書。
每當我看《格林童話》這本書的時候,我會進入一個想象豐富瑰麗又蘊含生活情趣的世界。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英俊瀟灑的“青蛙王子”、天真可愛的“小紅帽”、善良質樸的“灰姑娘”``````,讓我留連忘返,精美的插圖另我百看不厭。
《格林童話》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人世間的真善美,無情地揭露了剝削者的丑惡和奸詐。
《格林童話》里的故事生動,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這些童話能陶冶我的心靈,啟迪我的智慧,增長我的知識,開拓我的視野,真不愧是我金色童年的最佳伙伴。
i love you,《格林童話》!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五
《女生賈梅》的作者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故事的主人公叫賈梅,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賈梅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
讀了這本書后,我覺得賈梅身上的很多閃光點都值得我們學習。第一,我要學習賈梅樂于助人的精神。每當同學們遇到困難時,賈梅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主動幫助同學們解決困難。當我的同學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像賈梅一樣去主動關心幫助他們,讓同學們感受到友誼的溫暖。
第二,我要學習賈梅樂觀向上,不服輸的精神。賈梅的雙胞胎哥哥賈里經常會打擊賈梅,但賈梅從不服輸,總是認準目標,勇往直前,作出讓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證明自己的實力。我在學習上也要有賈梅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每當遇到挫折失敗時,不氣餒不放棄,永遠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女生賈梅》真的是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它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通過這部兒童小說,我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努力成為一個像賈梅一樣優秀的學生。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六
老師經常對我們說:“書本是知識的海洋,我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就能領略海洋的無限美麗。”我以前并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過現在我逐漸明白了。
《一千問與答》是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今天我又拿起了這本書,開始翻看起來,書上有很多我從來不知道的新鮮知識。比如說:
什么是宇宙?宇宙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所有地方,有恒星、行星,人造衛星等等,還有世間萬物存在于宇宙之中。
恒星的顏色有幾種?恒星的顏色大致有四種:白星、藍星、黃星、紅星。白星和紅星溫度最高,藍星溫度最低,黃星溫度中等。太陽屬于黃星。
太陽和地球之間有多遠?太陽跟地球大約有一億五千萬公里。如果一個人每小時可以走十公里,那么從地球走到太陽大約要用一千七百五十多年。
……
多讀書真的很棒,從書中我明白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現象,而且真的是像在美麗的大海里游泳,可以欣賞大海的迷人風光。
文檔為doc格式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七
根據下面的材料,自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諞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蒸氣機車,當時有人駕著一國輛馬車和它賽跑。新生的火車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馬車驕傲地跑在彰面。而且火車由于沒裝彈簧,把路基都震壞了。然而斯蒂芬遜并沒因比賽失敗而灰心,他不斷改進機車,堅信火車具有馬車所無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過去了,馬車仍按原來的速度轉動著輪子,而火車卻在飛速前進,高速火車每小時可達200公里,試驗性火車的速度更為驚人。
這道題,要求就此寫一則讀后感,如何才能掌握讀后感的寫作方式`呢?下面分析一篇文章,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八
“讀后感”的寫作要領很多,但如下三個環節尤為重要。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組成部分。標題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文章的好壞。讀后感更不例外。讀后感的標題一般有主副之分。副標題平實客觀,固定性強,當不論。主標題就不可小視了。
讀后感的主標題應扣緊感想的中心,突出感想的話題,同時講究語言的高度概括。這樣,會使讀者觸題心驚,引人入勝,想探究竟。我曾經具體指導過學生寫讀后感,首先要求學生提煉標題,力求題中見物,涉題有話。如許文鳳同學的《愛,人類不可缺少的太陽——讀〈守財奴〉有感》(此文發表于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圃新秀》一書),楊紅同學的《假如張海迪沒有病殘——讀〈生命的支柱〉斷想》(此文發表于《中學生寫作報》),這兩篇讀后感,就體現了上述兩種標題特點。前篇主標題用語概括凝練,運用比喻,明確了中心,能引人深思;后篇主標題提出論題,出人意料,耐人尋味。這個“眼睛”給文章打開了一個豁亮的窗口,為寫作指明了方向,鋪平了道路。
一篇好文章讀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個人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寫作時,選好角度,特別重要。角度是發感的起點,是選材用據的規矩。確定角度的原則當是:不可過大,新穎獨特,具體鮮明。切忌面面俱到,含糊不清。應針對性強,啟發性強。最好是舍面選點,舍大求小,可正可反。如報刊上時常出現的“反彈琵琶”,構思就很新穎,角度就很特別。角度好,會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使讀者看后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讀后感是“讀”與“感”的有機結合,“感”因“讀”而發,“讀”為“感”起點。總體來說,應輕“讀”重“感”。讀后感不同于文學評論。文學評論不離文學作品本身,而讀后感一旦角度確定,重在發感,原作品只是話題的依托。發感應從已確定的角度出發,緊密聯系自身實踐和現實生活,利用有代表性和說服力強的證據,抒發感受,評證觀點。同時,發感應扣緊主題,切中要害,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正反結合,力求深入淺出,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可旁敲側擊,節外生枝,泛泛而論。選據以自身實踐為重,以事實為重。標題和角度在發感時應得到充分體現。通過發感,給人以明晰的感受和有力的啟發,引起讀者共鳴。
另外,發感不必過多地涉及原文。切記原文只是發感的起點和比較物,而不是發感的對象,否則,會拖泥帶水,效果不佳。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九
讀完《童年》,作者高爾基根據他的童年寫了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示了俄羅斯沙皇的黑暗、殘酷和非人的生活。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受到折磨和羞辱,身心都遭受巨大痛苦。
但是高爾基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來的名字是阿列克謝·麥克西莫維奇·斯科夫,他的`綽號是阿萊莎。他年輕時失去了父親,隨父親和祖母來到祖父家。所有這一切只是英雄阿麗莎艱難哭泣命運的開始。我祖父的家庭與其說是一個家庭,不如說是人間地獄。祖父負責家里的一切。他脾氣很壞,像狗一樣照看錢。英雄阿萊莎經常因為犯錯誤而被痛打一頓。這兩個叔叔經常爭吵并為分離而斗爭。這個女人在家里沒有地位,讓丈夫打罵,發泄。所有這些都給阿麗莎年輕的頭腦留下了陰影。
此后,阿麗莎離開了祖父的房子,獨自一人踏上了社會。他曾經在許多地方做過零工,在此期間,阿萊莎遭受了很多屈辱,但他活了下來。因為他一直被自己堅強、不屈、艱難的精神和信念所支撐。
時代在進步,但是人們變得越來越懦弱。遇到困難時,他們想退縮、逃避或走捷徑。屠格涅夫說:“要想快樂,你必須首先學會吃苦。”一個好的生活只有當你付出時才會持續,只有當你為某事而奮斗時,你才會得到它。
文檔為doc格式
讀后感格子格式的篇十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叫《女生賈梅》的書,它讓我受益眾多。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可愛的賈梅是個天真活潑,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女孩。這個看似平凡普通的女生,卻和她的伙伴們經歷了一段段豐富多彩的成長故事。這當中,有校園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有對親情和友誼的渴望。
讀完之后,我覺得賈梅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女孩。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像賈梅一樣的人,但有很多人都不會去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長大了才會后悔。從賈梅的身上我可以學到很多,比如她的可愛,她的善良,她的同情心??????從她的善良當中,我知道了善良往往就是一件小事,就好像有人遇到了困難,去幫助了他,這就是善良。這也是一個美好的品德。從她的同情心當中,我知道了同情心就是有人遇到了困難,你很感動,很想幫助他的時候,這就是同情心。當你這兩樣品德都有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像賈梅一樣的人了。這本書的作者秦文君阿姨也很讓我佩服。她可以將一個女孩的情感變化和心靈歷程娓娓道來,刻畫了一個正在成長的少女形象。并描繪了一幅幅中學生的生活畫面,給我們這些小讀者有感染力。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讓我們受益很多的`書,你們也可以來看看。
如果你想學習賈梅的品德的話,就不妨來看看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