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元璋讀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讀了《穿越時空遇見你》,這個故事帶我見識了一種前所未聞的神奇人物――圖書馴服師。書中故事離奇卻美妙、懸疑但溫暖。
書中有四個并列主角,分別是:齒間有縫,個子小小的女生,自稱是自戀天后的――歐陽小鳥,小鳥的表哥,一個不喜歡在球場折騰卻喜歡泡圖書館的――張天飛翔,還有胡子遮不住臉龐,身上有芥末和油墨味道的圖書馴服師――朗詩,以及超冷門作家,單身女士――葉西奇。
《穿越時空遇見你》這本書讓我想到,只要我和小天小鳥一樣相信書本的魔力,圖書馴服師一定會在某書的一頁與我相遇。讀完這本書,我忽然想到今年從網上看到的最讓我感動的一段對話:一個很優秀的哥哥,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當他的前輩毫不吝嗇得用最高的贊美鼓勵他時,他忐忑地說:“你把我捧得這么高,我怕飛不起來。”前輩笑吟吟的說:“你不是有一雙很好的翅膀嗎”嗯,翅膀什么的,好像有點玄乎呢。可是,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群星美麗奪目,一定會想象那是人類的群星吧!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正像展開翅膀自由飛翔的飛鳥。他們超越了平凡的淺薄、貧乏、狹隘、麻木和愚笨,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光輝燦爛的印記。
在浩瀚的書海中,圖書馴服師的出現是一場神奇的喜劇。于是我開始懂得挑選,開始擁有自己的翅膀。看吧,翅膀扇動起來了,它們躍躍欲試,期待飛翔!
朱元璋讀后感篇二
這本《穿越報》使我了解了祖國的歷史,十分吸引我,其中朱元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本書講了朱元璋從乞丐到天子的勵志故事。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家人都死了,自己只好在寺廟里當和尚。后來他參加了紅巾軍起義了,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無私無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最后成立了明朝。他雖然十分殘忍,在此案子中殺了很多人,甚至剝了貪官的皮,但卻是一個明君,他的一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書中我感受到了朱元璋那輝煌的一生,雖然他一開始只是一個和尚,但憑著自己的努力成了皇帝。
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那一些困難,也應學習朱元璋那永不放棄的精神。這使我想到了一件事。一年級時我只是一個小小的組長,自己管不到別人,反到經常被別人管,這使我下決心一定要當上語文課代表,于是我向這個目標努力。在二年級時,我有資格當課代表,可是老師說我字寫得不好。于是,我又學習了書法,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我的書法成績漸長,終于在三年級當上了課代表。使我懂得:有志者事竟成!
我知道了堅持不懈就是勝利,我們一定要學習朱元璋那不畏艱辛的精神。
公眾號:安慶東方作文
朱元璋讀后感篇三
一,皇后馬秀英說。稱朱棣的母親為馬皇后,最為廣泛。在清人朱好陽編纂的《歷代陵寢備考》中有記載,“后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晉王桐、成祖、周王”。這里說得十分清楚了,朱棣為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的第四個兒子。這一說法,來源于明朝當時的史書,如《太祖實錄》、《太宗實錄》、《靖難事跡》、《玉牒》等。《靖難事跡》中有相同的文字:“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愍王挾,次晉恭王桐,次上,次周定王。”朱棣更是親口說過,他的母親是皇后馬秀英,“每自稱曰:‘朕高皇后第四子也’”。但也有秘史稱,馬皇后根本就沒有生育能力,一世無子,正史上記載的包括太子朱標、燕王四子朱棣在內,幾個兒子都是別人所生。馬皇后采用了過去皇家最慣常的手法,把別的妃子所生育的孩子據為己出,是一出明版“貍貓換太子”。
馬皇后說究竟真實如否,我們暫且不討論。
二,朝鮮女子李氏。稱李氏為朱棣生母不少人很相信,認為證據很充分。
《南京太常寺志》有這樣的文字:“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代王、郢王、齊王、蜀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左三位皇貴妃,生湘獻王、肅王、韓王、沈王;左四位皇貴人,生遼王;左五位皇人,生寧王、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為皇家機構,《南京太常寺志》自然算是皇家文字,其記載應該有很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明人沈玄華在《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十四韻》中有:“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棲。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因此,包括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先生在內,都深信朱棣的生母為“碽妃”李氏。
碽妃,為高麗(現在的朝鮮)選送給朱元璋的女子。此說法見民國學者陳作霖《養和軒隨筆》:“予幼時游城南大報恩寺,見正門內,大殿封閉不開。問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碽妃殿也。妃本高麗人,生燕王,高后(馬皇后)養為己子。遂賜(碽妃)死,有鐵裙之刑,故永樂間建寺塔以報母恩。’與史志所載皆不合,疑為讕言。后閱朱竹坨跋《南京太常寺志》,云:‘長陵系碽妃所生’。復見談遷《棗林雜俎》,述:‘孝慈高皇后無子,即懿文太子(朱標)及秦、晉二王,亦李淑妃產也。乃僅齊東之語,不盡無稽也。’”
朱元璋處死李氏,是因為朱棣。當時李氏尚未到預產期,朱棣便急急出生了,是個早產兒。朱元璋遂懷疑李氏與人私通,給自己戴了綠帽子,龍顏大怒,賜碽妃“鐵裙”之刑。這樣,碽妃活活給折磨死了。
朱棣知道自己的生身之事,在皇袍加身后,于永樂十年,即公元14在南京重建大報恩寺塔,以報答生母碽妃。但這些記載都是后人所寫,真實性無人能保證。
與馬皇后“貍貓換太子”手法如出一轍,朱棣也來了一個障眼法,建塔的名義“以報答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育之恩”。在當時,大報恩寺塔常年大門緊閉的,屬“禁地”,以保守這個驚天秘密。有人悄悄進去過,發現里面供奉的真是碽妃像。
但事實上朝鮮向中國稱臣送貢女是在1365年,而史學上明確記載,朱棣生于1360年,其時朱棣已5歲了,難道朱棣是她從朝鮮帶來了的?顯然是不可能的,根據這種推測,朱棣生母是李氏的說法也不靠譜。而且,南京地方志學家、《南京史志》主編陳濟民認為“朝鮮送妃子給朱元璋也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全國之后,朝鮮才有可能送女子入朝。而在此前,尚為元朝統治,朝鮮怎么就能料定將來朱元璋會成為一國之君,而甘冒風險,把女子送給朱元璋示好呢?所以從朱棣的出生時間來判斷,說朝鮮李氏碽妃生了朱棣,也不可能。”
三,元順帝妃洪吉喇氏。這個說法,可上溯到朱元璋沒有稱帝前。在至正年間,朱元璋跟隨郭子興起兵反元,郭子興病死后,朱元璋取而代之,南征北伐,先占領集慶(現在的南京),后又攻下大都(現在北京)。元順帝看看大勢已去,遂棄大都,退守蒙古。朱元璋入城后親臨元順帝后宮,看到落難人群里有一位美女,姿容嬌美、眉目含情,頓時引起朱元璋的注意,遂收她為妃子。這個女子即元順帝的第三位妃子格勒德哈屯,她是元順帝洪吉喇托太師的女兒。
故事到此復雜了:早在朱元璋攻占北京之前,洪吉喇氏已懷孕七個月,元順帝出逃時,不方便帶上,讓朱元璋白白地撿了一個女人和一個兒子。兩個月后,洪吉喇氏生下一個男小子,此即朱棣。
據說,當時朱元璋心中知道此子非己子,并不想認這個兒子,但看到朱棣相貌不凡,朱元璋就喜歡上了。況且,說自己的后宮女人生了其他男人的孩子,傳出去可是一樁天大的皇家丑聞,朱元璋也不得不認下這個兒子。
民間對這種說法傳得神乎其神的,而朱棣與其他幾個兄弟相貌長得確實不一樣,一點也不像麻臉朱元璋(朱元璋相貌疑云,見上篇),這也加大了這種猜疑,民間據此稱朱棣是蒙古人。但史上記載,大都失守是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時間相差七八年呢。因此,這種說法也最不靠譜,朱棣生前也從未承認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民間在罵朱元璋和朱棣。前者殺人如麻,不仁;后者則是非法當上皇帝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不孝。
四,蒙古女子翁氏。與洪吉喇氏一樣,翁氏也是蒙古女子,也是元順帝的妃子。但民間之所以還有翁氏一說,可能是“洪”、“翁”譯音上的相似而以訛傳訛。這里就先姑且算翁氏是第四個媽媽吧。
劉獻廷所著《廣陽雜記》稱:“明成祖,非馬后子也。其母翁氏,蒙古人。以其為元順帝之妃,故隱其事。宮中別有廟,藏神主,世世祀之,不關宗伯,有司禮太監為彭恭庵言之。余少,每聞燕之故老為此說,今始信焉。”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朱棣不是馬皇后生的兒子,他的母親是蒙古人翁氏,因為曾是元順帝的妃子,所以史書上不方便提這事。但朱棣沒有忘記這位蒙古生母,而是在宮中另外建廟,供奉她的牌位,讓世世代代紀念她。
另有一說,出自民國學者王謇的《孤廬雜綴》。書中記載:“往余幼從吳夢輒師恩同游,師告余曰:‘克金陵時,官軍得明成祖御碣于報恩寺塔座下,其文略謂:成祖生母為翁吉剌氏,翁故為元順帝宮人。生成祖,距入明宮僅六月耳。明制:宮人入宮,七月內生子者,需受極刑。馬后仁慈,遂詔翁以成祖為馬后所生。實則成祖生日,距懿文太子之生,僅十月稍強也。翁自是遂抑郁而歿,易簣前,以己之畫像一幀,授成祖乳母,且告以詳,命于成祖成年就國后告之。成祖封燕王,乳母如命相告。于是,成祖始知己之來歷,乃投袂奮起,而靖難之變作矣!’”
王謇所記也是“聽來的”,老師是聽曾國藩的幕僚馮桂芬說的。這么“據說”顯然不足為憑。
五,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現在的情況來看,馬皇后和碽妃李氏最有可能。
那比較一下馬、李二人,朱棣還應該是馬皇后所生,因為碽妃的情況與洪吉喇氏、翁氏一樣,在時間上有破綻,生育時間與朱棣的年齡對不上號的。
但有人提出反對,說是在朱棣沒有奪位之前,他是妃生的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在他通過政變取得皇位后,情況變了。篡位本來就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如果自己是妃生子,那就等于承認是庶出,而不是馬皇后生嫡出。
在有嫡子的情況下,庶子是沒有資格承繼大位的,即皇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朱棣為掩人耳目,把自己標為嫡出,以證明自己的資格是可以當皇帝的,就授意史官,有意將事情搞混,以掩人耳目。
為什么民間會有那么多傳言,朱棣是元順帝之妃所生?這與當時他篡位有直接關系,當時他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說是元妃所生,不就是罵他不是漢人的種么?!
在民國時期即有多名學者考證過,明史中有不少文字都改動過,與史實不符。特別是,稱朱棣為馬皇后所生的官方記載,都被做過手腳了。本來應該是最權威的《明史》等典籍,是清人萬斯同編纂,他也給明史“抹黑”,好多東西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討好清廷,但這給后代史學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留下許多歷史懸念。
目前史學家認定朱棣為庶出的唯一“官方文件”,也是最權威記錄,來源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志》。但據考證,這書也被人做過手腳了,據說“槍手”是康熙三十九年(17)的進士、清朝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
朱元璋讀后感篇四
《森林報》是一部關于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百科全書。它按森林歷把這本書分成了《春》、《夏》、《秋》、《冬》四部。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動物、植物在不同的季節發生的有趣的事。
我最喜歡看的是《冬》。因為在冬天森林里到處充滿了神秘。你看,冬天來了,雪花紛紛揚揚,一層層密密實實的雪鋪滿了大地,田野和林間的空地就像一本潔凈的大書,你會發現在這本書里印滿了許多神秘的符號和圖案—這是小動物們寫下的:大部分的野獸是用爪子寫的;有的用整個腳掌寫的;有的用四個腳趾寫;也有用尾巴和翅膀寫下的。這留下的筆跡可不都是簡單的筆跡,有的是在書寫時耍了花招的。
小松鼠的筆跡辨認,像一只五指攤開的小手留下的印記,鳥的筆跡也很好辨認,但是狐貍和狼的筆跡很難辨認,小狗和狐貍的腳印很相似,大狗和狼的腳印很相似。狼還很喜歡布弄迷魂陣。但是聰明的獵人會根據腳印分辨出不同的動物。
在冬天,白雪猶如給森林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任何嚴寒都不可怕了,樹木在寒冷的冬天里美美的睡大覺了。
《森林報》這本書還分了很多小章節:如林間記事、都市新聞、天南地北等,他告訴我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新聞,讓我在輕松和快樂中學到了許多知識。
《森林報》真是一本神秘的書,它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大自然的大門,讓我在大自然中盡情的奔跑和飛翔。
《穿越報——朱元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朱元璋讀后感篇五
前兩日看完了胡軍版的46集電視連續劇《朱元璋》,覺得該劇非常經典。
該劇是10多年前的老劇了,過去怎么就沒引起我的注意,只到前兩天才發現它,并夜以繼日看完了它。
看完該劇,又查了查《明史》。作為一部正劇,其實該劇的故事情節與史書記載相去甚遠。說該劇經典,我覺得它主要經典在對眾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來,我們就分別的聊聊。
一、朱元璋
看過陳道民演的康熙,看過唐國強演的雍正,看過陳寶國演的嘉靖,都很經典,但我沒想到胡軍演的朱元璋更是經典,他真的把朱元璋演活了。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所以在劇中,他亦莊亦諧,他的的表情,他的笑總是帶著農民似的憨厚與農民似的狡詰。朱元璋從小就是孩子王,就被別人尊為大哥,所以在他身上也充滿了江湖氣,充滿了匪氣。這些在他剛入義軍,以一個馬夫的身份給湯和、徐達送馬時,爭坐上位,就有淋漓盡致的體現。朱元璋剛愎雄猜,他通過自己的殺伐決斷將帝王權術玩弄到了極致。他摔死陳懷義的殘暴,他控制劉伯溫的手段,看的人真是有些喘不過氣來。以致于,我都有些搞不清楚該劇所宣揚的價值觀。只到最后,我才明白,他的權術,他的.殺伐決斷主要針對的是權貴,主要針對的是驕兵悍將,其目的也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郭子興
沒有郭子興就沒有朱元璋,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郭子興真是一個好伯樂。郭子興不但是一個好伯樂,他還有著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他不但識才、愛才,而且為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發展,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他竟然能放棄自己的親身兒子,而選擇朱元璋。所以說,郭子興對義軍對明教真是有莫大的貢獻。
三、馬皇后
馬皇后真是知書達理、智慧超群。看慣了宮斗劇中那么多溫順的奴才、答應,那么多毒辣的皇后、嬪妃,都無不匍匐在皇權之下爭寵撒嬌,而唯有《朱元璋》中的馬皇后能以其智慧和剛烈抗衡皇權,給朱元璋以襄助,給臣工百姓以溫暖,令人肅然起敬。
四、李善長
李善長一出場,便是一個高人的形象,便是一個帝王師的身份,他有漢蕭何的總理國政之才。他深諳人情事故,能與淮西勛貴打成一片。他小心翼翼,從不冒犯朱元璋的天威。所以,終其一生,他都身居要職,處于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他在提協、栽培胡惟庸時,能夠省時度勢,以一貫之,也更見其胸襟才華。雖然,他比郭子興的眼力似乎要差一點。雖然,他比劉伯溫的才華似乎要差一點。雖然,他最終也被朱元璋砍了頭。但他的瑩屏形象,的確是非常的豐滿。
五、劉伯溫
真沒想到,劉伯溫原來還是元庭的官吏,在元庭氣數已盡的時候,他還在愚忠元庭,絞殺義軍。印象中的劉伯溫,可是先知先覺的神仙般的人物。劇中的劉伯溫故做高深、超脫。他時爾言語驚世駭俗,時爾又淺薄的滿嘴亂跑舌頭。他消極避世,一生游曳于權力與宗派之外。他一心想著歸養青田,卻不能夠,最終只能在清貧、落寞與孤憤中悄然離世。相反,李善長卻過的那么滋潤。網上有人說,《朱元璋》唯一的敗筆就是沒有刻畫出劉伯溫的智慧才能,這也正是我的感受。
六、楊憲
楊憲起初是一個干才,他有著靈活的頭腦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所以,在他主政揚州的第二天清晨,便讓人們在這片廢墟上聽到了雞叫。“雄雞一唱天下白”!這一聲雞叫,看似平常,卻振奮人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其意義何其重大。接下來,他又以身做責,帶領屬員、百姓墾荒種地,恢復生產。其決心之大,其法令之嚴,其效率之高,致使一片廢墟的揚州在短短的一兩年內便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當我們正要為楊憲喝彩時,我們卻通過胡惟庸與楊憲的爭斗,看到了揚州人滿為患的大牢。這時,我們才知道楊憲既是一個干才,還是一個酷吏,他為了能取得驕人的政績而不擇手段。但僅憑這一點,胡惟庸還是無法將楊憲搬倒,楊憲畢竟還是干出了成績的。楊憲最后還是倒下了,因為他背離了初心,他的政績不再靠干,而是靠弄虛做假,甚至欺君妄上。
七、胡惟庸
胡惟庸真是有才,而且是經國濟世的大才。從他籌備戰船的方法和監管磚瓦質量所采取的制度上,都可以看出他很有創新精神。而這種制度上的創新,管理上的創新,正是非經國濟世的大才所不能為。胡惟庸治國理政之才,比李善長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在做人上卻還是沒有李善長老道。他既急于表現,又喜歡做淮西幫的大哥,再遇上剛愎雄猜的朱元璋,自然就好景不長了。
八、藍玉
《朱元璋》的確很經典,我很快的就看完了。但是,只到最后也沒看到大家耳熟能詳的“火燒慶功樓”等故事情節。查了查《明史》,也毫無記載。網上搜了搜,原來只是一些民間小說和故事,其目的是為了玷污和妖魔化朱元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