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前一階段工作的經驗、教訓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并從中提煉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從而提高認識,以正確的認識來把握客觀事物,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實際工作。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統計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結篇一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安徽省霍山縣下符橋鎮狠抓落實“一改兩為”精神,將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穩增長穩預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先手棋”,聚力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
“踐行”法制建設“新要求”,夯實群眾“心”基礎,厚植法治建設“強”沃土。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是衡量一個地區營商環境質量的基本標準,是各項要素的最大公約數。今年以來,下符橋鎮堅持強化法治化“軟實力”,司法所定期開展宣講活動,將法制觀念貫徹到位,根據實地走訪反映問題,現場為企業講解“法治知識”,將“普遍”問題“重點”講解,避免法治矛盾“再發生”,著力提升法治意識,夯實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群眾基礎,企業負責人從“門外漢”變身“行內人”,掌握法治“武器”,避免掉入“法治陷阱”。公安部門定期開展新型詐騙等違法行為打擊行動,維護市場秩序規范。鎮紀委對營商環境督導對照“十做到”“十嚴禁”正負面清單整改,“硬核”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水平。
“拉響”為企服務“奏鳴曲”,夯實企業“興”基礎,鋪墊服務企業“溫”沃土。
營商環境到底好不好,歸根結底取決于市場主體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下符橋鎮“拉響”為企服務“奏鳴曲”,強化為企服務意識,提升企業滿意度。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推進領導干部包聯走訪,“送策上門”進企業,保障政策有效供給,聚焦企業需求,梳理企業“堵點”“難點”“痛點”,將企業“疑難雜癥”作為“必答題”精準施策,解決企業用水用電、貸款、土地租金減免等問題,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發展。打出為企服務“組合拳”,開啟多條服務渠道,建立長效常態化工作機制:微信小程序線上反饋、鎮為企服務辦人工服務、連線村點長解答熱線等,保證企業“有求必應”,干群合力齊謀劃,閉環管理準施策,跟蹤督辦收好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同時,有效提升企業滿意度。
“吹響”合力招商“先鋒號”,夯實項目“新”基礎,培育招商引資“肥”沃土。
發展經濟,要抓住招商這個“牛鼻子”。對招商要有“不壓指標有目標,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勁頭,發揚“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嘗遍千辛萬苦”的精神。下符橋鎮領導班子、負責人突破信息渠道,積極做好做透“招商引資”工作。善謀實干,繁枝暖巢,“鏈式招商”立足實際,圍繞工業招商往“下游”、農業招商往“兩端”、旅游招商往“高端”的思路,深向延鏈、補鏈、強鏈發展。創新招商方式,強化比拼氛圍,優化招商引資“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按月設置“招商引資”賽馬榜,激發干部競爭熱情,掀起工作新高潮。強化要素保障,狠抓項目落地,重點把好項目產業政策關、經濟效益關、生態環保關、安全生產關,建成服務新高地,實現招商引資大發展帶動符橋經濟大發展。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需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新征程上,下符橋鎮定當深入學習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黨的決策部署,拉高工作標桿,樹立系統思維,齊心協力共創一流營商環境!
統計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結篇二
招商,簡單可以詮釋成,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它既是政府、園區與企業間的一項選擇,也是一項替選。有人說,招商工作就是出去和企業吹吹牛、吃吃飯,既簡單又平凡。但我要說,偉大也是出自平凡,把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古人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油鹽醬醋須得面面俱到,樣樣不可少,食客才會尋味而來。招商亦然,倘若招商“菜”色香味俱全,產業龍頭企業自然趨之若鶩。《論語》有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做好招商這道“菜”,就必須“精選材”“掌火候”“巧裝盤”。
項目初期,要“精選材”。何為招商工作中的“選材”?簡單點說,就是挑選目標企業。如何才能“選好材”?這個問題要從“如何選”和何為“好材”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要提高招商人員“選材”的能力。“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大數據產業日新月異,互聯網企業多如牛毛,作為數據產業園人,要繼續深入學習大數據專業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儲備,深入了解行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有精準的眼光,甄別企業優劣,優中選優。另一方面,何為“好材”?對于園區來說,所謂的優質材料一定是符合園區、高新區、乃至泰州發展的產業類優質項目。要細化招商圖譜,找準主方向。圍繞“1+5+1”現代產業體系,明確健康醫療大數據主導產業核心,優化細化招商圖譜,按圖出擊找準方向。
項目洽談,要“掌火候”。好食材也離不開精工細作的料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優質項目誰都想要,如何才能談成項目?我想要掌握好洽談的火候。一方面,要了解企業訴求,包括政策、場地抑或是人才需求。對于這些,招商人要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面對合理要求我們要盡力滿足,才會不至于“沒熟”,企業跑掉;面對不合理要求,我們也不應一味讓步,損失利益。另一方面,要優化營商環境,提升集成優勢。立足現有產業、資源、平臺基礎,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在人才招引、載體平臺、數據資源等方面集成發展優勢。突出數據挖掘,強化開放共享,厚植健康大數據優勢;突出平臺整合,強化公司監管,厚植創新資源優勢;提升營商環境,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大提升行動。主動配合職能部門圍繞企業和投資者轉變觀念、改進作風、優化流程,堅持“破”和“立”雙管齊下,“放”和“管”兩端發力,建立優惠透明的政策環境、便捷高效的服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營造最佳投資創業環境,打造項目建設的強磁場、新高地。做到這兩點,才能真正將企業招引到園區。
項目落地,要“巧裝盤”。很普通的菜肴,如果講究一下菜的顏色搭配、餐具使用和擺放樣式等,菜的品位和檔次馬上就提高了,食客的興趣也隨著增加。反之,菜做得再好,再美味,裝盤做不好,光臨的食客也是少之又少。企業的落地服務工作,就是招商流程中的“裝盤”。我們要為符合產業定位,有利于園區發展的企業提供“一站式”“拎包式”現代化商務樓宇辦公場地、“媽媽式”“保姆式”項目建設服務、商務成本低、審批效能高、制度活力優、專業服務強的優質營商環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__,砥礪前行,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做好招商的“這道菜”,才能用平凡工作里的點滴成果釀造出不平凡的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
統計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結篇三
為抓好云南省普洱市基層黨建“1+4+7”三年工作規劃,景谷縣接續明確將抓黨建促營商環境納入基層黨建重點項目,將優化營商環境融入部門職能、融入機關黨建、融入城市黨建、融入責任體系,“123”構建抓黨建促營商環境新格局,推動黨建工作融入營商環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
樹立1種意識。將營商環境納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黨支部“三會一課”和干部職工集中學習的重要內容,組織黨員干部圍繞“優化營商環境為什么、我為營商環境做什么”組織開展專題研討,進一步凝聚思想共識,營造“人人、事事都是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樹立“大營商環境”的思想意識。
開展2項活動。一是開展“走流程、找堵點”辦事體驗活動。組織領導干部、離退休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等以“服務體驗員”身份到政務大廳、服務窗口體驗辦事流程,從辦事者角度找堵點、找差距、找短板。活動開展以來,共有10批次75人次到政務大廳體驗,累計提出意見建議17條。二是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深化學習教育成果,扎實推進為群眾辦實事,開辦企業縮短到0.5個工作日辦結,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倒逼干部職工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辦成事。推出“企業點單我服務”業務,切實幫助企業紓難解困。
健全3項機制。一是健全齊抓共管機制。成立抓黨建促營商環境項目工作專班,將政務、“兩新”組織工委、機關工委、發改、工信等相關部門納入專班,制定專班工作規則,定期召開專班工作會議研究對策、督促落實。二是完善“政企黨建聯盟”運行機制,明確40名縣級領導直接掛鉤聯系全縣72個重點企業,建立常態化、規范化的政企溝通機制。三是建立考評機制。把抓黨建與抓業務融合推進,制定負面清單,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將抓黨建促營商環境納入(黨組)黨委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黨員民主評議考核、公務員年終考核,納入干部實績管理,研究制定窗口服務人員“選、育、管、用”辦法,通過建立深度嵌入一體考評機制,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環境,助推企業發展。
統計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結篇四
四川省紀委監委印發《關于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十八條措施》,明確要求要努力為全省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雙目標勝利提供堅強保障。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持問題導向,練就過硬本領,強化監督執紀,堅定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著眼發現問題,練就查準找實的“火眼金睛”。發現問題是能力,更是監督執紀的根本要求。要積極深入民營企業一線,認真聽取企業業主、管理人員和干部職工的意見建議,詳細了解他們存在哪些困難、享受哪些政策、得到哪些幫助,是否存在黨員干部履職不夠、作風不實、吃拿卡要等問題;積極深入國土、應急、環保等重點部門,認真查找是否存在政策打折扣、反復走程序、規則作掩護等問題,特別是借政策之名行利己之實、借規則之名行懶政之實等情況。要善于發現“背后”的問題,重點挖掘企業擔心遭到打擊報復,不愿意反映干部作風問題;享受政策措施缺斤少兩,敢怒不敢言;存在困難不敢表達,擔心主管部門遷怒于己;黨員干部與企業形成利益生態,或者間接插手企業具體事務等現象;政策措施執行變形走樣,主觀隨意或者為所欲為,并作系統梳理和分類指導,真正做到既挖根更溯源。
著眼處置問題,練就嚴查快處的“尖刀利劍”。堅決查處存在問題,既是紀檢監察的職責所在,更是提升威懾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之舉。要嚴查快處“老大難”問題,針對走訪發現的、企業反映的、長期被人們視為垢病的問題,諸如利益關系復雜、相互推諉扯皮、責任落實不力等問題,深挖問題背后的根源,無論涉及誰、是何情況,都從嚴進行嚴肅處理,做到以儆效尤;絕不能失之于軟、失之于寬,隔靴搔癢進行處理。要嚴查快處“及時性”問題,針對當前發現的問題,能不過夜的盡量不過夜,能現場辦結的盡量現場辦結,能協調處理的及時給予處理,真正讓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形成鏈條,讓民營經濟主體不寒心。要嚴查快處“典型性”問題,重點查處膽大妄為、頂風作案,或者隱藏極深、毒害極大,或者消極被動、熟視無睹的黨員干部“四風”問題;對企業發展存在問題研究不夠、政策措施失之于實、失之于空,疫情形勢和疫情影響把握不夠、政策措施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制度規則、條條框框、層級管理過細過濫的系統性問題。
著眼解決問題,練就對癥下藥的“奇效良方”。說一千道一萬,關鍵在于解決問題。紀檢監察機關不僅要發現和處置問題,更要推動問題解決并形成長效機制。要強化整體聯動,聯合組織、應急、國土、衛健等部門,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等方式,強化分工協作、互相配合,推動發現問題、查處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鏈條,確保問題及時有效得到響應。要強化結果運用,通過發現問題反向推動相關部門觀念從管理向服務轉變,把不必要的程序減除掉、不必要的要求廢除掉、不必要的環節革新掉,并把必要的責任、必要的義務擔當起來,真正讓企業放下包袱,大張旗鼓推進經濟發展。要強化營商環境,切實站在民營經濟發展的角度,從干部管理、程序規范、管理運行等方面,建立健全相應制度機制,努力營造開放、擔當、創新、服務的優良環境,讓企業不僅享受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更能通過營商環境改善,達到節約成本、提升效率、增進效率的目的。
統計局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總結篇五
湖北日報客戶端刊播的系列報道“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湖北干部滬浙跟班學習見聞錄”之《看浙江干部如何跟企業打交道》,在不少地方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文章用三件實事把浙江干部變“避責思維”為“負責思維”形象而有力地體現出來,對黨員干部如何優化營商環境、推進高質量發展給予了心靈啟迪、思維觸動。廣大黨員干部當從中汲取思想營養、方法力量,著力打破思維桎梏,通過思維“破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信用思維消除企業發展疑心。信用是營商環境的重要衡量標準。當地政府信用度高,企業才敢放心、大膽投資。提升信用度,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承諾踐諾兌諾意識,不折不扣落實惠企政策,確保各項優惠政策走進企業、惠及企業,最大限度用足用活上級政策,為企業發展爭取更多政策支持,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消除企業發展疑慮。另一方面要幫助企業共渡難關,在企業遇到生產、資金周轉、銷售等困難時,要積極主動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化解危機,共同渡過發展難關,以實干擔當為企業“保駕護航”。
以創新思維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四最”營商環境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發展活力。要持續對行政審批權力“簡化”“瘦身”,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逐步實現“一門、一窗、一網”審批。要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持續擴展項目審批容缺受理適用范圍,圍繞涉企檢驗檢測、收費監管等方面為企業清費減負,從各個方面為企業松綁、降壓、添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既要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5g等新興業態支持力度,“量體裁衣”制定專項政策,也要全面對接世界發展環境新變化給各行業產生的影響,及時調整在金融、貿易、稅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斷挖掘各行業發展潛力、激活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