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我們的努力取得實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通過制定方案,我們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避免盲目行動和無效努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劃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標準大棚建設方案篇一
為認真貫徹落實20xx年首批產業扶貧資金,精準實施到村產業項目,加快村級特色產業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根據我鎮實際,經多方考察論證,我鎮20xx年首批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日光溫室大棚項目432萬元由鎮政府統一實施,建設無公害蔬菜大棚基地,結合靈璧縣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會議及關于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攻方向,以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相結合,產業扶持與政府兜底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外部扶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深入落實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圍繞脫貧目標創新扶貧機制,轉變扶貧方式,突出精準發力,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加快貧困戶的脫困步伐。
我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以青菜、白菜、辣椒、蘿卜和瓜類為主,近年來隨著冬季農業的開發,茄類、豆類等蔬菜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常年種植蔬菜面積在5000多畝,季節性蔬菜種植面積有所增加,據調查,2019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6000多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340畝,現有的大棚蔬菜主要集中在孟邵村黃莊自然莊、韓家村大趙自然莊、趙莊村三個村。但由于大棚的建設標準、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且種植品種比較單一,淡季和旺季供求不平衡。從目前情況看,我鎮地處黃準經濟區中心,距空港開發區僅幾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銷售前景廣闊,因此,在我鎮發展大棚蔬菜市場潛力巨大。
我鎮根據各村申報,從20xx年項目庫中提取到村項目,16個村共建16個標準溫室蔬菜大棚,總投資432萬元,全部由我鎮統一實施。
根據我鎮實際,本著有利于管理,最大地提高經濟效益,項目建設地點在交通便利和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趙莊村實施,2019年已在趙莊建設了33個標準溫室蔬菜大棚,此批資金繼續在趙莊統一實施,每個棚實際占地面積2.3畝左右,每個大棚計劃投資27萬元,長100米,寬15米,高5米。
根據朝陽鎮20xx年扶貧項目庫到村產業項目謀劃,戚樓、大湖、李寨、崔巷、嶂渠、朝陽、崔樓、裴集、趙莊、周莊、韓家、京渠、旗桿等13個非貧困村、楊橋、孟邵、陸圩等3個貧困村,擴建16個溫室蔬菜大棚,共需資金432萬元。這16個溫室大棚的產權全部歸這16個村所有,大棚蔬菜產生的效益,按照利益分成給16個村,非貧困村所得到的收益要全部分給貧困戶,貧困村所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于村內公益事業,一部分用于貧困戶。可以通過村內開發公益崗位等形式補貼給貧困戶。
按照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項目方案審批后,我鎮將在1個月內按照法規要求,通過招標的方式,擇優選擇項目實施單位,由項目單位在合同簽訂后1周內開始開工建設,并在2個月內完成項目的建設和驗收。
(一)加強基地管理。項目完成后,所有權歸16個村所有,由鎮政府統一對外承包給山東壽光市華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經營期間,對于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大棚蔬菜管理意愿的扶貧對象要優先雇傭。
(二)加強領導。成立朝陽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扶貧分管責任人任副組長,其他黨政班子和鎮直有關單位為成員的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做到明確分工,密切配合,爭取該項目的如期完成。
(三)加強資金管理,提高扶貧資金利用率。建立完善的資金監管機制,嚴格按照資金使用的審批程序,實行“報帳制”,與項目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項目施工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完成項目建設后,在村級初查的基礎上,由村級提出竣工驗收申請,鎮扶貧辦收到驗收申請后組織專家組完成項目驗收,經鎮驗收小組驗收合格后,由鎮財政部門按照相關要求撥付,堅決杜絕虛報、挪用、套取項目資金等違規違紀的現象。
高標準大棚建設方案篇二
為推進我縣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示范帶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高效,確保綠色產品供給,根據《河南省2019年河南省優質果蔬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堅持蔬菜產業化發展,走科技創新之路,以優質高效為目標。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重點扶持我縣規劃的老君廟,宿鴨湖、金鋪兩個特色基地內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技術基礎好、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基地和新型經營主體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通過改善基地生產基礎條件、扶持應用特色優良品種、成熟的集成配套技術,建設規模化的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培育樣板、樹立典型,示范帶動汝南縣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2019年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繼續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創建蔬菜核心區200畝的基礎上,生產基地輻射面積達到2500畝以上。通過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試驗示范,確保項目區形成1套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模式;新的技術配套使水、肥、藥的使用量減少30%以上,產品農殘抽檢合格率100%,產品優質率提高5%,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
縣蔬菜辦公室對整個項目的實施予以指導、統籌、監督,切實發揮經營主體的能動性,確保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根據縣有關規劃和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要求,重點扶持兩基地一園區,即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其中: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肖屯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建設改良式大棚8座,6400平米、汝南縣瑞和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鋼結構溫室大棚2座2400平米、汝南縣金地來農牧有限公司溫室大棚2座2400平米;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志強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日光溫室4座6240平米、改良式大棚990平米;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河南鑫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二期580畝溫室配套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輔助設備應用生態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
(一)項目總投資及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400萬元,資金來源為省級和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二)資金用途
資金分配,根據規模和實際需要,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預算115萬元、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預算85萬元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預算200萬元。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新建溫室大棚、改良式大棚和配套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輔助設備應用生態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
1.經濟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汝南縣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蔬菜基地種植戶通過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設備的應用,進一步提質增效,達到畝增值2500元,戶增收10000元以上的目標。
2.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實施,可輻射帶動其他配套服務業協同發展,解決鄉村閑散勞動力就業,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成為引領周邊地區的龍頭產業,為助力脫貧攻堅,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社會和諧的發展目標,為汝南蔬菜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和支撐作用。
3.生態效益。通過示范推廣綠色高效、生態環保的配套技術,水、肥、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確保了更多的綠色優質蔬菜產品供應市場。
高標準大棚建設方案篇三
海寧國際花卉城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花卉園區,101省道北側,屬于長三角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地區,經濟發達,進出口貿易頻繁,對各省的物流輻射力較大。項目依托海寧長安花卉園區的花卉產業基礎和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在專業領域的引導作用,致力打造一個以花卉、苗木及相關園藝產品的生產、交易、信息服務為主的專業化市場。
項目總用地面積700畝,分三期進行規劃建設。
三層為5100平方米的獨立展示中心,用于舉辦各類展會,擴大市場在業內及消費者中的影響力。辦公樓共九層12945平方米,功能定位配套餐飲、辦公、住宿等服務于整個市場。
二期占地50畝,為市場配套的溫室部分。主要以盆栽植物、溫室花卉、花園植物、庭院資材產品等。
三期占地600畝,為戶外園藝植物交易區,本區域內包括300畝的市場交易區和300畝的配套生產養護區。主要以大型觀葉植物、盆栽植物、精品園林苗木、奇石、園林資材等交易為主。
整個交易市場還配套有先進的物流體系,結合其優越的地理區域和功能定位,市場旨在打造成國內外的新優園藝產品及先進技術的展銷平臺;國際主流園藝公司的專賣店展示區和國內知名園藝企業的精品展示交易場所。
航空:依托發達的高速公路可快速到達附近的機場: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65公里(40分鐘),上海虹橋機場110公里(1小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50公里(小時,如經杭浦高速只需1小時),寧波櫟社機場1小時。
公路:滬杭高速公路毗鄰海寧經濟開發區、杭浦高速公路、01省道經過海寧。開發區距滬杭高速公路屠甸出口4公里,王店出口8公里。湖鹽公路、海寧大道(嘉海公路)穿越開發區,紹嘉高速。汽車快客可直達杭州、嘉興(1小時以內)
和上海、蘇州(小時以內)。
海運:距上海港160公里,寧波港在跨海大橋通車后為100公里,嘉興港(乍浦)45公里,大小洋山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90公里。進出口目前可以通過上海港、近期將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主。海寧的企業均可通過內河航運、高速公路和鐵路結合的有機運載系統直接、快捷的將集裝箱運達上海國際航運中心。
高標準大棚建設方案篇四
為認真貫徹落實2020年首批產業扶貧資金,精準實施到村產業項目,加快村級特色產業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根據我鎮實際,經多方考察論證,我鎮2020年首批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日光溫室大棚項目432萬元由鎮政府統一實施,建設無公害蔬菜大棚基地,結合靈璧縣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會議及關于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攻方向,以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堅持扶貧開發與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相結合,產業扶持與政府兜底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外部扶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深入落實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圍繞脫貧目標創新扶貧機制,轉變扶貧方式,突出精準發力,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加快貧困戶的脫困步伐。
我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以青菜、白菜、辣椒、蘿卜和瓜類為主,近年來隨著冬季農業的開發,茄類、豆類等蔬菜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常年種植蔬菜面積在5000多畝,季節性蔬菜種植面積有所增加,據調查,2019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6000多畝,其中大棚蔬菜種植340畝,現有的大棚蔬菜主要集中在孟邵村黃莊自然莊、韓家村大趙自然莊、趙莊村三個村。但由于大棚的建設標準、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不高,且種植品種比較單一,淡季和旺季供求不平衡。從目前情況看,我鎮地處黃準經濟區中心,距空港開發區僅幾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銷售前景廣闊,因此,在我鎮發展大棚蔬菜市場潛力巨大。
我鎮根據各村申報,從2020年項目庫中提取到村項目,16個村共建16個標準溫室蔬菜大棚,總投資432萬元,全部由我鎮統一實施。
根據我鎮實際,本著有利于管理,最大地提高經濟效益,項目建設地點在交通便利和有一定技術基礎的趙莊村實施,2019年已在趙莊建設了33個標準溫室蔬菜大棚,此批資金繼續在趙莊統一實施,每個棚實際占地面積2.3畝左右,每個大棚計劃投資27萬元,長100米,寬15米,高5米。
根據朝陽鎮2020年扶貧項目庫到村產業項目謀劃,戚樓、大湖、李寨、崔巷、嶂渠、朝陽、崔樓、裴集、趙莊、周莊、韓家、京渠、旗桿等13個非貧困村、楊橋、孟邵、陸圩等3個貧困村,擴建16個溫室蔬菜大棚,共需資金432萬元。這16個溫室大棚的產權全部歸這16個村所有,大棚蔬菜產生的效益,按照利益分成給16個村,非貧困村所得到的收益要全部分給貧困戶,貧困村所得的收益一部分用于村內公益事業,一部分用于貧困戶。可以通過村內開發公益崗位等形式補貼給貧困戶。
按照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項目方案審批后,我鎮將在1個月內按照法規要求,通過招標的.方式,擇優選擇項目實施單位,由項目單位在合同簽訂后1周內開始開工建設,并在2個月內完成項目的建設和驗收。
(一)加強基地管理。項目完成后,所有權歸16個村所有,由鎮政府統一對外承包給山東壽光市華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經營期間,對于有勞動能力且有參加大棚蔬菜管理意愿的扶貧對象要優先雇傭。
(二)加強領導。成立朝陽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扶貧分管責任人任副組長,其他黨政班子和鎮直有關單位為成員的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做到明確分工,密切配合,爭取該項目的如期完成。
(三)加強資金管理,提高扶貧資金利用率。建立完善的資金監管機制,嚴格按照資金使用的審批程序,實行“報帳制”,與項目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項目施工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完成項目建設后,在村級初查的基礎上,由村級提出竣工驗收申請,鎮扶貧辦收到驗收申請后組織專家組完成項目驗收,經鎮驗收小組驗收合格后,由鎮財政部門按照相關要求撥付,堅決杜絕虛報、挪用、套取項目資金等違規違紀的現象。
高標準大棚建設方案篇五
為推進我縣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示范帶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高效,確保綠色產品供給,根據《河南省2019年河南省優質果蔬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堅持蔬菜產業化發展,走科技創新之路,以優質高效為目標。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領作用,重點扶持我縣規劃的老君廟,宿鴨湖、金鋪兩個特色基地內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技術基礎好、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基地和新型經營主體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通過改善基地生產基礎條件、扶持應用特色優良品種、成熟的集成配套技術,建設規模化的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培育樣板、樹立典型,示范帶動汝南縣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2019年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繼續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創建蔬菜核心區200畝的基礎上,生產基地輻射面積達到2500畝以上。通過項目的實施,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試驗示范,確保項目區形成1套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模式;新的技術配套使水、肥、藥的使用量減少30%以上,產品農殘抽檢合格率100%,產品優質率提高5%,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推進。
縣蔬菜辦公室對整個項目的實施予以指導、統籌、監督,切實發揮經營主體的能動性,確保項目資金效益最大化。根據縣有關規劃和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要求,重點扶持兩基地一園區,即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其中: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肖屯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建設改良式大棚8座,6400平米、汝南縣瑞和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鋼結構溫室大棚2座2400平米、汝南縣金地來農牧有限公司溫室大棚2座2400平米;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志強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日光溫室4座6240平米、改良式大棚990平米;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河南鑫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二期580畝溫室配套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輔助設備應用生態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
(一)項目總投資及資金來源
項目總投資400萬元,資金來源為省級和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二)資金用途
資金分配,根據規模和實際需要,老君廟蔬菜特色產業基地預算115萬元、宿鴨湖桃園鋪溫室大棚基地預算85萬元和三門閘優質番茄產業園預算200萬元。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新建溫室大棚、改良式大棚和配套水肥一體化、機械卷簾等輔助設備應用生態栽培和綠色防控技術。
1、經濟效益。通過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汝南縣蔬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蔬菜基地種植戶通過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設備的應用,進一步提質增效,達到畝增值2500元,戶增收10000元以上的目標。
2、社會效益。通過項目實施,可輻射帶動其他配套服務業協同發展,解決鄉村閑散勞動力就業,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成為引領周邊地區的龍頭產業,為助力脫貧攻堅,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社會和諧的發展目標,為汝南蔬菜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和支撐作用。
3、生態效益。通過示范推廣綠色高效、生態環保的配套技術,水、肥、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確保了更多的綠色優質蔬菜產品供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