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讀后感童年篇一
母愛的偉大,頑強的勇氣與智慧,手足間的反目成仇,慈祥和藹的信任感......《童年》這本書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也讓我認識到了家庭之間的溫情與隔閡。
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卻意義非凡的童年,高爾基的童年也是如此。沒有幸福,家庭也沒有我們美滿。
阿廖沙從3歲起就沒有了爸爸,跟著媽媽與外祖母搬到了外祖父生活的地方,這個家庭幾乎是用混亂不堪形容,舅舅之間因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家產而反目成仇,這便應了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話;外祖父對每個人都脾氣極大,阿廖沙把雪白的餐桌布染成了藍色,這使他遭到了外祖父的一頓毒打;被毒打后的阿廖沙結識了茨岡尼克,他在家庭地位里算是特殊的了,外祖父總是稱他為“未來的染坊得力干將”,茨岡尼克很能干,但卻被那陰險的舅舅算計致死,被草草的埋了。
但在這個家里,小阿廖沙始終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有趣故事的熏陶。外祖母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他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他,給了阿廖沙一生的愛與感激。
《童年》里混亂的故事,混亂的人性,乍看很凌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寫一個“窮”字。高爾基用一個孩子純真的視角,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國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
高爾基的《童年》,對人生最直觀的思考,苦難最明顯的認知,這何嘗不是每個人應當思考的問題!
讀后感童年篇二
《童年河》這本書是一部長篇小說,作家趙麗宏。寫得非常精彩,受到人們的一致喜愛。
本書的主人公是洪雪弟,主要講了洪雪弟從鄉下回到上海之后發生的一些事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親婆和“瘋老太”。
內容提要:洪雪弟闖了禍,用西瓜皮砸了“瘋老太”,“瘋老太”抄起棍子來打洪雪弟,洪雪弟立刻就向弄堂里跑,上完樓梯到家以后遇到了親婆,親婆趕快把洪雪弟推進了門后,然后“瘋老太”就上來了,問了親婆洪雪弟在哪里,當然親婆不可能告訴她,她就向曬臺跑去,最后罵罵咧咧的走了。
事后洪雪弟把事情告訴了親婆,親婆要求洪雪弟去道歉,但洪雪弟害怕“瘋老太”,所以最后在親婆的陪同下道完了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闖禍干壞事,如果干了,就要加倍的向別人賠償、道歉。
讀后感童年篇三
《童年》記載著高爾基的以往,記載著他的天真,記載著他的杯具,記載著他與眾不一樣的童年。他的童年是一陣風,風里夾雜著太多的杯具。這陣風雖然吹過了,可它讓人發冷,久而不熱,難以忘懷。他的天真,他的,毫無遮擋的硬深深的接下了那陣風。出現了數不盡的悲傷,這都是家庭造成的,因為爸爸去世了,他與媽媽來到了外祖母家,被卷入了無情的斗爭,都是為了財富,并且的是那財富本是媽的嫁妝,還好,風里還夾雜著很多親情,除了舅舅們、舅母們的無情,外祖父、祖母、媽媽、爸爸都是疼愛他的,他的哥哥為了讓他少受幾下打,胳膊都紅了呢!
錢財總是讓人迷失雙眼,讓人發狂,讓人做出不該做的事。為什么一家人,有那么大的人品差別呢!就是因為財富,有的人會為了財富做任何事,而有的人卻會分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分清楚美丑,做一個善良的人的財富比的人的財富多得多,因為他抓住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童年風吹過了,你留下了什么余味?
或許這篇文章說的不是“童年”這本書的真正重點是……但請原諒,因為我只看了二十頁。
讀后感童年篇四
《童年河》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洪雪弟,他是一個鄉下孩子這本書的作者是趙麗宏。作者趙麗宏寫完這本書用了一年。我喜歡這本書的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題目叫《別了老家》。
雪弟,一直和住在鄉下的親婆生活。雖然住的是草屋,也沒有大魚大肉吃,但他們還是很開心的活著。有一天,他的阿爹突然叫他來上海住。因為雪地的阿爹和姆媽都在上海工作。可是,雪弟舍不得親婆,也舍不得鄉下和他一起玩過的孩子們。但是,雪弟非常想見到他的阿爹和姆媽。這讓雪地左右為難。但是到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去,就再也聞不到花香,看不到大樹了。再說了,雪弟如今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終于,雪地的阿爹來接他了。在船上的他望著在大橋上和他告別的孩子們,滿眼的淚水。
讀完這個故事,我的感想是:在鄉下是有很美麗的風景,而在城里卻要習慣吵鬧聲。汽車的汽油味,和各種小偷。雪弟,雖然非常舍不得他們。但他不可能在回去了。
《蘇州河邊的鬼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雪弟、牛加亮、米峰和唐彩彩偶然間注意到了蘇州河邊的一個老屋子。 并決定當天晚上去探險。
很快就到了晚上,雪弟拿了一個煤油燈,叫上了伙伴們。一起去往蘇州河旁邊的老宅。只見那老宅上全是枯萎的爬山虎,雪地用兩塊磚墊上的窗戶,看到房間里面有一簇紅色的火光。米峰膽子小,害怕跑回家去。然后他們又聽到一個老太婆又喊又罵的聲音,也都嚇壞了,壯著膽子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陳大鴨子陳小鴨子,他們竟和一個瘋老太婆住在一起。現在鬼屋的秘密解開了。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想是:我們都有故鄉,當我們離開故鄉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傷心。到了一個新環境之后,慢慢適應了,一切就都好了。
讀后感童年篇五
童年不游戲這本大概講了的是作者還有他的哥哥打鬼子的故事,表現出了人們的堅強,勇敢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這一天,是一個寧靜的夜晚,突然一個炸彈,破碎了著個寧靜的夜晚,于是戰爭就在此刻開始了。
突然有一天:鬼子來了,鬼子來了。于是我們便開始套,逃著逃著一不小心掉到了一顆古井里,這是旁邊躺這一具死尸。本來是看著還有呼吸的,不想殺死他,可是聽了伙伴們得勸,到最后還是殺了他。然后我們成立了一支童子軍開始對抗鬼子。
到了最后的關頭,鬼子終于投降了再這場戰斗中犧牲了兩位隊員,真是為他們感到遺憾
我最不敢相信,一直愛我疼我的哥哥也犧牲了,真想為他們報仇!可是鬼子投降了,報不了仇,這讓我感到非常傷心。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童子軍,他們非常勇敢,非常的堅強,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后感童年篇六
在一片彌漫著殘暴、愚昧的令人窒息的土地上,人們的麻木與奴性,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阿廖沙悲慘的童年故事。”
打開書,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進入高爾基的童年生活……
時代在不斷進步,而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退縮、逃避、走捷徑。最后不但不能成功,反而敗給了自己。但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有所爭取,才會長久,才會得到。
在比較中、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卻有著天壤之別,我們不用 去受生活的煎熬,每天生活在密罐里、在長輩的呵護下長大……我們是多么幸福的啊!但擁有這些、我們卻還不知足、我們總是在奢求更多,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么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因此,我們花錢如流水,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那我們真是太天真了。的確,現在的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有十一歲就來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有所感悟,我們應悔過曾經的奢侈,我們不應再浪費,我們應學會珍惜。珍惜所擁有的,為了以后,為了將來。我們應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應滿足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們到“人間”那一天。
讀完書的最后一頁,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就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歡樂中,悲傷里,在愛與恨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了。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合上書,品著其中的內容,我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怎么樣做了……
讀后感童年篇七
首先聲明電影中意象的內涵是多重的,其意義指向也是外延式的,它所討論的層面是多元、豐富的,涉及了包括種族、性愛、愛情、人性的弱點在內的諸多話題。我僅就戰爭對個人的影響這一個話題來談談自己對《童年的鐵皮鼓》的理解。
我認為《童年的鐵皮鼓》的主題在于著力表現戰爭對個體的異化和個體對這種異化的抗爭。
異化首先是從個人意愿服從于集體意志開始的。這種服從是強制性的,它從隊伍逐漸蔓延到家庭當中,讓每一個公民都成為一個戰士,只聽從上級領導的命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選擇,從而形成一種社會戰備總動員。電影中奧斯卡的爸爸強迫他媽媽阿格妮斯吃鰻魚的情節旨在表現家庭關系中的強制性,而他的叔叔揚被強迫參戰則是強制性在社會關系中的表現。阿格妮斯和揚這兩個相互愛戀卻無法在一起人的悲劇結局又向我們表明,戰爭的殘酷會壓抑人對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泯滅人性中最純真的一面,讓人陷入一股痛苦的精神折磨中,甚至能夠毀滅人的一生。
而當個人意志完全服從與集體意志之后,個人的判斷能力便隨之喪失,人將自覺地按照一種上下級關系來建立起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戰爭本身是需要熱情和斗志的,但是當社會中的每一成員都充滿著極度的熱情去對待戰爭時,這場戰爭將變得極為可怕。最令人擔憂的不僅是對領袖的個人崇拜,而是對戰爭本身的崇拜:一旦所有人的雙眼被蒙蔽,他們就看不到戰爭罪惡的一面,無法分清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差別,更不會承認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侵略行為。就像二戰時期日本侵略者打著解放東三省、拯救全亞洲的借口一樣,把侵略視為正當行為,借口也就正大光明地被當作口號,即便在戰后多年也不能深刻地反省錯誤的嚴重性,導致現在右翼勢力抬頭。戰爭非正義的性質被掩蓋,取而代之的卻是其合理存在的因素,戰爭本身甚至會演變成為一種人的精神寄托和對未來的希望。而一旦戰敗,這種狂熱的信仰便瞬間瓦解,人們將再一次陷入無助的絕望感和深深的幻滅感中,奧斯卡父親的死亡結局便象征了狂熱分子精神世界支柱的崩潰,也宣示了戰爭所引發的雙重悲劇。
個體的差異性被完全消除,社會將逐步走向一致性,最終達到高度的同一,公民作為個體的身份也就喪失,成千上萬的個人便完全淪為了國家的機器,而且還是成分不同等級的復制品——這就是異化的結果。不過異化也并不是每個人的宿命,也不是所有人都逃不出異化的魔掌,至少在電影中有三類人似乎擺脫了外在環境的束縛:一類是以奧斯卡祖母為代表的旁觀者,她將自己完全抽離于塵世紛爭當中,宛若時間的化身,作為第三只眼靜靜地看著一切緣起緣落;第二類以馬戲團的侏儒演員們為代表的空想主義者,表面上他們為隊伍提供服務置身于戰爭之中,但實際上卻有著自己的獨立主張,發揮其自身優勢得以生存,甚至得到隊伍的尊敬,對世界也充滿了關愛和悲憫之情。然而當活生生的暴力沖擊到其周圍或自身時,他們既無力阻止(沙灘上圣母在他們面前被殺害)也無法抗拒命運(羅絲維塔的意外死亡),悲劇在他們身上依舊上演;第三類則是以奧斯卡為代表的斗士,由于跌倒而導致無法生長,他首先便作為一個異質而存在,每當他面對外部的施壓時他便敲擊自己的鐵皮鼓并且大聲尖叫以示反抗,當他發現自己擁有一副可以擊碎玻璃的特殊嗓音時,他又不斷利用自己的本領嘗試去改變在他看來極不合理的世界。在我看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摸過于奧斯卡利用自己的鼓聲攪亂了歡迎儀式上長官走在紅地毯的配樂的情節,樂隊停止演奏嚴肅的進行曲而改奏起優美的舞曲,最后現場除奧斯卡父親之外的所有人都隨著旋律翩翩起舞,這無疑是奧斯卡拿起自己的武器奮力一搏、向這個荒謬的世界進行的最有力的回擊。也就是說,個體是有能力拒絕被異化的,奧斯卡最后坐上火車離開舊地預示了抗爭的勝利和新的開始。
戰爭本身持續的時間相對短暫,然而它所帶來的影響卻是長久而深刻的。盡管在客觀上戰爭對科學技術、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等宏觀世界能夠產生一些催化作用,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它對個人的生活狀態、性格的健全發展、人格的完整性等個體層面的巨大傷害是不可否認的。作為人類的一大共同災難,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地抹殺掉戰爭給人造成的難以愈合的心靈傷害。表現德國新納粹主義的電影《浪潮》與《童年的鐵皮鼓》交相輝映,前者向我們表明個人很容易受到集體力量感染,因而社會隨時都潛在著利用大眾的反動勢力的可能,后者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每個人都需要攜帶一架鐵皮鼓,在面對扭曲自身的外部壓力時,隨時奏響反抗的鼓聲。
讀后感童年篇八
一想到童年,我相信大家想到的就是孩子在奔跑、玩鬧,發出清脆的笑聲,以及他們快樂的面容。但高爾基的《童年》就大不相同。
第一章開始,年幼的阿廖沙就失去了父親;第二章開始,剛出生的弟弟也走了;第三章時,他來到了充滿暴力和仇恨的姥爺家。
說實話,我看到第二章,就不敢往下看了,那么慘的家庭,我可是第一次見。我心里一直在由衷的感嘆:“上帝呀,你為什么要對無辜的家庭下毒手啊!”再想一下我們現在的童年是真的無憂無慮,想要啥有啥。有些孩子很貪婪,要一個還不滿足,還要一大堆東西。
還好阿廖沙有一個像太陽一樣的外婆,她把充滿愛的陽光透過心靈的窗射進阿廖沙的內心。愛可以給人勇氣和自信,所以我非常喜歡外婆。但是也不能太過寵愛,現實中,有些熊孩子因為大人說的一句話“孩子還小,沒關系的”而變得猖狂。
高爾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慘,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