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游戲教案的反思篇一
1. 學習比較物體的粗和細,能從粗到細給三個物體排序。
2. 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3. 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4. 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1. 重點:發現物體的粗細差異并按排序。
2. 難點:感知物體的粗細,知道粗細的基本概念
1. 準備粗細不同的紙筒娃娃(三個)、毛線、棍子。
2. 裝有幾種粗細不同物體的“奇妙的口袋”。
1. 導入課題:手指游戲《會變的小手》“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客人,你們想認識他們嗎?”
2. 老師出示粗和細兩個紙筒娃娃讓幼兒觀察,引導幼兒認識誰粗,誰細。
3. 出示粗細不同的兩種毛線,讓幼兒觀察后說說哪根是粗的,哪根是細的,并讓他們摸一摸,說說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怎么知道它是細的,啟發幼兒是通過比較而知道的。
4. 游戲《奇妙的口袋》讓幼兒從中摸出粗或細的物體,讓他們知道粗和細是相對的。
5. 出示三根不同粗細的棍子,讓幼兒找出最粗的和最細的,并排序。
6. 分組操作
(1)從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或細的物體。
(2)按粗和細把物品分成兩類。
(3)讓幼兒從“奇妙的口袋”里摸出粗和細的物體并給他們排序。
比較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后比較家里各種東西的粗細做記錄。
活動結束。
在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教師在一日生活中過多地組織集體活動有了一些思考,并嘗試著減少對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上這節課里,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都非常高,好奇性很強,他們也能順利的達到了教育教學目標。我沒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讓孩子們集體行動,我嘗試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給孩子們自己支配自己的權利和機會。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觀察,談論著什么;有的在拿手中的物體在玩;有的干脆走到老師桌前,觀察觸摸老師帶來的紙筒娃娃。我沒有打擾他們,因為我覺得孩子們都在做著有意義的事情,說著感興趣的話題。幼兒園生活要有紀律,同時要讓孩子生活得輕松,給他們支配自己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自己決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這對他們今后主動適應社會生活,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一定的時間觀念,有著更深遠的意義。雖然這節課看起來課堂紀律有點亂,有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在到處看,到處走,但我覺得他們是很開心的。我決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讓孩子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讓他們在學習生活學得更輕松些!
幼兒園游戲教案的反思篇二
小學一年級下冊知識點(數學)
第一重點:認識圖形
一、圖形可分為(1)平面圖形,(2)立體圖形
1、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
2、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二、圖形的拼組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還可以拼成一個大三角形。
2、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
3、兩個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兩個特殊的長方形能拼成一個大正方形),4個長方體能拼成一個大的長方體。
第二重點:分類與整理
分類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狀;(2)按顏色;(3)按用途;(4)按種類。
在分類的同時,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第三重點:認識人民幣
1、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
2、人民幣各單位之間的換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題型:
填合適的單位。(注意和生活實際聯系)
計算:元+元角+角滿10角記得換成1元
元-元角-角“角”不夠減向“元”借1元當10角再計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64元10角-3元7角=61元3角
4、解決問題:先畫批,找準數據,再列式計算。
列式時用:“幾元幾角+幾元幾角”的形式來表示,不用小數形式列式。
5、換錢:1張10元可以換5張2元。
1張100元可以換5張20元。1張100元可以換2張50元。
1張50元可以換10張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一年級數學《20以內退位減法》知識點
方法一:
“做減想加”或“想加做減”因為8+7=15,所以15-8=7,15-7=8。
“做減想加”或“想加做減”這個計算方法看似簡單,但要求學生思維力,首先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20以內的加法才能快速的應用“做減想加”或“想加做減”。
方法二:
“破十法”12-5=10-5+2=7
“破十法”這個計算方法如果讓學生自己思考計算方法,它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方法。這方法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學生才能掌握,首先告訴學生3不夠5減時先不減,要找十位借1變成一個10-5得數5再和剩下的2合在一起成了7。
方法三:
“平十法”14-5=14-4-1=9
“平十法”也叫“連續減法”它的特點就在于先把減數拆成補減數的個位和別一個數如:把5拆成4和1,再把14-3=10,最后把10-1=9,這方法的難點在于把減數拆成另外兩個數,一定要拆對。
方法四:
方法五:
“將被減數個位上補足成夠減的數”13-5=15-5-2=8
“將被減數個位上補足成夠減的數”這個方法是將被減數的個位補到能被減數減,再接著減去補上的數。如:13-5化成15-5-2=8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掌握了。
關于小學一年級數學的學習方法
1.學好數學,必須掌握三個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
2。在完成主題后,我們必須仔細總結并相互推論。這樣,我們就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當我們遇到同樣的問題在未來。
3.一定要得到一個全面的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并且不能有偏見。
4.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用概念來解決具體問題。因此,我們應該主動運用所學到的數學概念來分析和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5.我們應該掌握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有意識地總結,慢慢培養合適的分析習慣。
6、要主動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利用文本閱讀進行分析和理解。
7.在學習中,要注意有意識地轉移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8.為了貫穿我們所學到的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我們可以使用類比關系方法。
9.每一章的內容都是相互關聯的,不同章節之間的比較,以及前后的知識真正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和內容。
10.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對相似的概念或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和聯系,從而加深它們的理解和記憶。明確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概念,了解數學知識的衍生過程,使知識有序、系統化。
11。學習數學不僅要關注問題,還要關注典型問題。
12。對于一些數學原理、定理公式,不僅記得其結論,了解這一結論。
13.學習數學,記住并正確描述概念和規律。
14.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理解,解放思想,把抽象化為具體,逐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15。對概念進行恰當的分類可以簡化學習內容,突出重點,明確上下文,便于分析、比較、綜合和概念。
16.數學學習是最忌諱的知識歧義,知識點被混淆在一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學生應該學會寫“知識結構摘要”。
17.學會對問題類型進行劃分和組合,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和解決典型問題,并從中總結出基本問題類型和基本規律方法。
18.根據同一種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達到全局記憶的目的。
19.結合各種特殊培訓的特點,更多的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學習他人的智慧,節省時間,提高問題的速度和質量,提高反應能力。
20。學習數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只要我們打好基礎,就可以逐步完善。
21。解決數學問題,關鍵是要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從數學思維的角度來看,使用數學法則來解決。
22.認真聽課是奠定數學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根本途徑。
23.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可以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假設法、特殊值法、整體法等。
24、要深刻認識知識點,認真研讀課本,認真傾聽,了解現實。
25.認真傾聽,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背景,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習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
26.當我聽老師的評論時,我想先想一想如何做問題,然后看看老師的解決辦法是否一樣,也就是想想他們是否和老師一樣。閱讀并思考老師在黑板上解決問題的過程,想想他們是否能這樣寫,想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否有漏洞。
27.我們要注意三點:第一,學會用筆;第二,注意課后練習;第三,分層預習。
28.不要擔心一個或多個課程的糟糕成績。利用你的優勢。他們可以幫助你重建信心,這是成功的第一個關鍵。
29。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注意以下三點:第一,用心觀察,緊跟教學思路;第二,善于做筆記;第三,積極回答問題,敢于提問。
30.如果你想真正的理解、認識和評價自己,要有勇氣面對自己和展示自己。
幼兒園游戲教案的反思篇三
活動目標:
1、會拖拉玩具走,能在側走、倒走中保持身體平衡。
2、練習提高空間方位直覺的準確性,發展身體動作的`協調性。
3、培養耐心,細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4、了解生病的癥狀,知道生病后身體不舒服要及時告訴家長和老師。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活動準備:
1、皮球(直徑約25厘米)、竹圈(圈高約五厘米),幼兒人手一個,竹圈上系有一個長繩供拖拉用;大塑料筐一個;在場地上畫一個大圓。
2、平時戶外體育活動時可安排類似活動,注意訓練幼兒倒走、側走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設置情境,準備活動,鍛煉幼兒能在側走倒走中保持身體平衡。
2、剛才你是怎么把小豬趕回牧場的?你在趕小豬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了?
二、介紹游戲規則及玩法,幼兒進行游戲。
1、介紹玩法:
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個系有長繩的竹圈,幼兒用竹圈套住皮球后拉繩向前走,注意拖圈時不要讓“小豬”跑出圈外,如果皮球跑出圈外,需重新放進圈里,然后繼續玩。當教師說“小豬要回家了,請小朋友把它趕回家,送到豬圈里去吧”,游戲即結束。
竹圈可用鐵絲圈代替,或在圈外纏一些彩色紙,增加幼兒興趣。注意經常變換拖拉物體,以提高幼兒活動的興趣。
2、游戲規則:
(1)幼兒每人手拿一個拖拉玩具四散走,相互不碰撞。
(2)注意拖圈時不要讓“小豬”跑出圈外,跑出圈外要重新放好了才能繼續玩。
3、練習幾次熟練后,進行分組練習。
(1)鼓勵膽小的幼兒積極大膽的參與游戲。
(2)熟悉游戲后,可采取比賽等形式,提高游戲趣味性。
三、活動結束,帶領幼兒做整理游戲場地和材料放松運動。
幼兒園游戲教案的反思篇四
活動目標:
1、練習借助圓柱體向指定方向滾動物體,感知物體滾動的特性。
2、大膽地并有創造性的玩易拉罐。
3、體驗集體游戲的快樂。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棒、易拉罐、食物球、障礙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播放《健康歌》,教師與幼兒一起做運動。教師鼓勵幼兒聽音樂節奏,大膽地、自由地做動作。
二、與小豬共同游戲
(1)介紹小豬及趕小豬的工具,使幼兒了解游戲的對象。
(2)請幼兒利用所提供的工具自由地游戲。
(3)討論:
a:你是怎樣與小豬玩游戲的?
b:你是怎樣讓你的小豬滾動起來的?
三、游戲《趕小豬喂食》
(2)請個別幼兒嘗試幼兒嘗試時,教師鼓勵其他幼兒仔細觀察的同時適時地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幼兒明確游戲的規則。
(3)幼兒練習鼓勵幼兒大膽進行嘗試,在練習中提高操作的技能。
(4)比賽請幼兒自由組合成兩組進行比賽,并提醒幼兒在過獨木橋時注意安全。
四、結束活動
請幼兒利用工具把小豬送回家——滾進拱門內。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游戲教案的反思篇五
設計思路: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總看見父母在鄉下的田間小路上趕鴨子,趕小豬的場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我也時常跟在父母的身邊,拿著小棒一起去幫忙,小動物喜歡亂跑亂串,在草堆里、在小橋上、在田間的小路上,忙的我不亦樂呼!當把它們趕到到家里的時候,有一種快樂感和無窮的喜悅感!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家中常見的各種果子讓孩子們玩起趕小豬的游戲!
活動目標:嘗試在不同的材料上進行推物行走!
活動準備:各種蔬菜及小棒,創設場景。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寶寶們,瞧,上次我們的'爺爺奶奶為我們準備了許多東西,你們認識他們嗎?
總結:圓圓的洋蔥,紅紅的蘿卜,可愛的土豆。
二、分散游戲要求:
請出小棒和這些蔬菜寶寶一起做游戲。
談話:介紹各種不同的玩法。
三:趕小豬
介紹幾條不同的路。
要求:寶寶們我們一起玩趕小豬的游戲,可以在不同的路上把小豬趕回家。
待會把發現的小秘密,碰到的困難來告訴老師。
幼兒在不同道路上玩趕豬游戲。
交流:你在哪條路上趕小豬的?
在趕豬的時候你發現了什么小秘密,碰到了什么困難?是怎樣解決的?
四、比賽趕小豬
分成紅隊和黃隊,比一比哪隊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