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學情分析篇一
土們嶺中心學校 譚婧慧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描述構成植物體的各種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識別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
3、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圖片觀察植物體的器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總結的能力。
2、引導學生研究植物體結構層次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重點
1、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2、能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認識植物體,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學難點
1、植物的各種組織均由分生組織分化形成的。
四、教學設計
(一)一分鐘訓練
復習提問作為動物的小白兔,它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二)導入新課
(三)新課
學習目標一: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1、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西紅柿植株及其六大器官,并指導學生完成下面的問題:
(1)你認為一株完整的西紅柿植株是由哪些結構構成的?分別具有哪些功能?
(2)這些器官可以分為幾種?為什么?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準確說出從圖中可以看出一株完整的西紅柿植株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構成的其中,根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葉能夠利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莖中的一些結構能夠輸送水分、無機鹽等物質。而花、果實和種子與西紅柿的繁殖有關。
3、教師強調:從器官的功能看,植物體的器官可以分成兩類:即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六大器官組成的,只有綠色開花植物才具有六大器官,有的植物只具有幾種器官(例如:仙人掌和相思樹等)。
4、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來自于農博會和菜園里的各種常見植物的圖片讓學生認識六大器官(圖片展示:胡蘿卜、芹菜、豆角葉、綠蘿、牽牛花、假龍頭等)。
學習目標二:植物的幾種主要的組織
與其他細胞相比,分生區(qū)的細胞體積比較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并且具有強烈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產生新細胞。
2、植物體的其他組織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教材中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的組織,并指導學生分析下面的問題:
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并達成共識:
(1)保護組織主要分布在根、莖、葉等器官表面,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2)輸導組織主要分布在莖、葉脈、根尖的成熟區(qū)等處,導管能夠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篩管輸導有機物。
(3)營養(yǎng)組織分布比較廣泛,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里都含有大量的營養(yǎng)組織。具有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
3、用解剖番茄和橘子來探究組成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
(1)撕下番茄表皮和剝下橘皮進行觀察,屬于什么組織?(保護組織)(2)番茄果肉和橘子瓣是我們吃的部分,屬于什么組織?(營養(yǎng)組織)(3)再觀察番茄和橘子果肉中白色的的“筋絡”,屬于什么組織?(輸導組織)
學習目標三: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1、教師指導學生分析下列問題:(1)植物體發(fā)育的起點是什么?
(2)請你嘗試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2、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
(1)植物體發(fā)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2)如果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可以描述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3、教師多媒體展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4、學生質疑: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5、學生思考后回答: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與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相比,發(fā)育的起點都是受精卵,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組織,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器官。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直接構成的,而動物體是由器官構成系統,再由多個系統構成的。
6、教師進一步強調:植物體是有一定結構層次的,從大到小可以這樣進行描述:植物體是由六大器官組成的。每一種器官都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的。每一種組織都是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
(四)、教師引導總結知識點
綠色開花植物主要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構成。植物體的器官是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的主要組織有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輸導組織等。植物體是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的。從微觀到宏觀可以表示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五)、練習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設計
土們嶺中心學校
譚婧慧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學情分析篇二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二節(jié),是學習完細胞的結構和生活后的延伸,教學內容主要講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為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打下基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來認識動物體和人體的構成,也為今后學習動物的結構特點、行為方式做好鋪墊。所以本節(jié)內容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認識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并且學生對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問題可能有興趣,但是具體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形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效率。
(過渡: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理解與分析,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說出組織的概念;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概述人體結構的組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習,初步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過渡: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難點】
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的結構層次形成完整的認知。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將采用直觀教學法、活動探究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以我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觀察歸納法。
(過渡: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共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呈現)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播放關于人從受精卵到個體胚胎發(fā)育過程視頻。啟發(fā)同學們了解動物和人體的發(fā)育都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這個細胞就是受精卵,并且提問學生:那么人體是怎樣從受精卵開始發(fā)育到個體的呢?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這樣做能夠在一開課就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設下懸念激發(fā)學生思考質疑,開啟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好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我將從自學質疑、討論領悟兩大部分展開闡述)
第一部分:自學質疑
課上給學生5分鐘時間預習本節(jié)內容,出示自學提綱:
(1)動物和人體的生長是從一個細胞開始的,它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多個細胞?
(2)什么是組織?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有哪些功能?
(3)什么是器官?什么是系統?人體由哪些系統構成?
學生自學后,教師抽查自學效果,并出示人體不同種類細胞的圖片提問:這些形態(tài)、結構各不相同,功能各異的細胞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問題觀看受精卵經多次分裂后再分化形成不同種類細胞的動畫。感知細胞分化的過程,并通過畫出細胞分裂、分化圖加以講解細胞分化的定義、組織的形成過程。
利用本環(huán)節(jié)講解細胞分化、組織的形成教材中簡單的知識點,將簡單的知識點通過學生自學完成,對本節(jié)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把重點時間放在解決重難點內容上。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學情分析篇三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一節(jié)課的難點是:細胞分化形成組織。備課時考慮了新舊知識的融合,學生的認知程度。細胞分化涉及,細胞分裂形成新細胞,生物的生長離不開分裂;人體是由一個細胞受精卵開始的等內容。怎樣呈現才具有激趣作用,觸及到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我設計課件時做了這樣一個動態(tài)對比場景,一個細胞受精卵分裂成兩個,兩個分裂成四個依此分裂出許多細胞,分部出現。這是學生的舊知識,學生在可見的導引下很容易回顧。并會得出形成的細胞形態(tài)相似。在這畫面的旁邊后出現一漂亮的孩子。授課時我配以畫外音,孩子的身體是這樣構成的嗎?這與勢必與先前的想象細胞分裂形成生物體發(fā)生分歧,學生自然被引入問題,想究其原因。主動性的調動與矛盾沖突和藝術處理的作用。看似簡單的圖片,老師如何利用,問題何時提出,學生反應時間的把握都有藝術成分。誰能說課堂沒有藝術呢!
我一直認為“法無定法”,授課過程中沒有固定的套路,每個班級有不同的情況,每個知識內容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設計時是否細致、精心,是否圍繞著學生做了大量的.準備,是否吃透教材。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效率能夠體現。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學情分析篇四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指點達到目標的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此,教師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課堂氣氛,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和學生一起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時改正。
1、幫助學生設定適當的學習目標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探究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基本的目標是掌握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對課本所給出的四種組織的結構特點、功能及分布,我根據學生所具有的“細胞分裂的知識”,引導大家理解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在構成動物體時所處的地位,要求學生采用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和集體研討的學習方式,這樣就降低了探究的難度,引導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形成正確的生物觀點。這樣循序漸進學習,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逐步解決問題的能力。
2、建立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學生完成課堂探究時,我利用課件展示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建立寬松的學習氛圍。自主探究的課堂處處洋溢著師生民主平等的氣氛,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溫柔的目光、信任的眼神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在輕松愉悅、民主和諧的環(huán)境氣氛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愿望。從而親其師,信其道。
3、發(fā)揚評價的激勵功能
本節(jié)課對學生評價機會很多,對每一位(組)學生的發(fā)言,我都給予積極的評價,評價中注意關注和理解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差異,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從評價中體驗成長發(fā)展的快樂,被人悅納的幸福,受人贊賞的自豪和奮發(fā)向上的沖動。
4、通過探究激發(fā)興趣,提高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周圍世界,對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現象,充滿了激情,教學應從學生感興趣和比較熟悉的問題和現象入手。本節(jié)課前,我布置學生提前了解細胞分裂過程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結合生活實際來分析組織的分布、功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愿望和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5、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
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兩個探究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動物四大組織玻片標本”,“學習掌握四大組織在人體中的分布和功能”,形成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競爭等現代意識和良好的品質。學生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中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而且通過討論使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識加強,同時個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外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心理素質方面也得到加強,通過合作獲得成功,每個人在分享成功喜悅的同時,意識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增強了自信心。
6、在總結反思中學會學習
教師鼓勵學生用不拘形式多樣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我多次要求同學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他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對組織的概念中的“形態(tài)相似,結構功能相同是如何理解的?” 結合個人的認識談談四大組織在人體上分布的特點是怎樣的?你認為這節(jié)課的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增強了自信心,學會尊重和欣賞別人,培養(yǎng)了反思能力、評價能力和歸納總結獲得新知識的能力。但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同學時效性差,主要表現為不認真思考、不積極發(fā)表見解,而是只作為旁觀者聆聽,自信心差,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過分依賴其他同學,匯報過程中互相依賴,只把希望寄托在個別人身上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嘗試解決的方法。
這節(jié)課我感覺是比較成功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分析、組織、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也掌握的很不錯。通過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想象的可塑性都遠遠超過了原來的想象,教師應在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清除“盲點”,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預覽: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學情分析篇五
遵照上述教學設計,我實施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學習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好這些,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一)指導思想明確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綜合理解和應用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真正地發(fā)揮主導作用,這樣就保證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發(fā)展是實際的。
(二)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的分析客觀實際
這一點是保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前提,正是正確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儲備、能力儲備,才能適當地進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學習。
(三)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本節(jié)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是“目標教學”“問題—探究—發(fā)展”教學以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多種模式的取長補短,優(yōu)勢在于課堂活動的連續(xù)性和遞進性。
一開始的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大體上了解本節(jié)課的范圍和內容。
引導性問題不要求探討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這節(jié)課具備分析探究實驗的任務,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展示自主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主要是限定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范圍、要求和任務,避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出現盲目性,是保證自主性學習取得實效的措施。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和理解歸納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回顧是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而設立的,在本節(jié)課中我借助了其他課程資源上的知識網絡組織基礎自測題。
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和發(fā)展,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了解深化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轉化成能力;最后設置的課堂練習就是為了反饋前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提高和發(fā)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從整體上說,這種教學模式具備整體上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連續(xù)性、遞進性。
(四)恰當合理選取、精析經典例題,課堂、課外作業(yè)互補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只選用了一個例題(見附錄)進行評析,這個例題是關于釀制甜米酒的,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熟知這個過程,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極大地引起他們探討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得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為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服務。當然也并不是說這個題目就涵蓋了本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在布置課堂作業(yè)的時候,我注意了知識點的互補性。
雖然說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主要體現在:
1.探究實驗的分析最好能在這個課時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這個課時內完成,會使課堂時間緊迫。所以到我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已經下課了。
2.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好能分段實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則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