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人們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動步驟和時間安排。通過制定計劃,我們可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標,提高工作效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序和有意義。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計劃書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兒童送教上門工作計劃書篇一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落實《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閩委〔20xx〕19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居家教育工作經驗,逐步建立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進一步推進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送教上門”服務的對象為不能到學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4周歲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具有廈門戶籍且暫住海滄街道、新陽街道轄區。
“送教上門”服務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戶、免費教育的原則,注重發展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潛能,提高認知能力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
每個服務對象每周“送教上門”不少于2次,每次3個課時,每學年不少于240個課時。
由學校選派責任心強、熱愛殘疾學生,思想、業務水平較高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部分教師(聘請退休教師若干名),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并成立由附設輔讀班校長、特教教師組成的工作組組。
教育主管部門撥付相應的“送教上門”試點工作專項經費,由學校統一管理,專項使用。主要用于“送教上門”服務教師的交通費、勞務費、餐點茶水費等補貼,購置相關教育教學設備經費等。
1.為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試點工作具體由學校負責。負責海滄街道、新陽街道片區的“送教上門”服務對象。
2.每學年初、學年末各召開1次送教教師工作會,研究計劃,總結工作。
3.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或普通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計劃,采取適合重度殘疾兒童少年發展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益。承擔“送教上門”服務的教師,要針對“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殘疾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方案?!八徒躺祥T”的課時數計入任課教師工作量。
4.要根據所確定的試點服務對象的情況,多形式地選擇“送教上門”服務方式,既可以選擇居家入戶送教服務,也可以選擇到福利院為未能入學的重度兒童送教服務,或選擇在社區康復機構中結合重度殘疾兒童康復治療時送教服務。
5.建立“送教上門”工作檔案,將“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列入區輔讀班學籍統一管理。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發展評價資料,教學過程資料,個別化教育方案、訓練記錄等。
1.調查摸底,確定服務對象上報。20xx年1月20日前,在核實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并向區教育局上報工作方案。
2.入戶家訪,了解學生現狀,制定教育計劃。20xx年2月10日前,由具體承辦學校及送教教師對服務對象逐一入戶家訪,制定教育計劃。
3.20xx年春季開學正式啟動“送教上門”試點工作。
兒童送教上門工作計劃書篇二
我校有智力殘疾學生一名602班級高俊杰。智力只有2-3歲大小便需要人幫助,所以不能正常來學校上課。學校組成:以校長為組長,王佳怡老師為副組長,六年級課任老師為組員的送教團隊。
組長:畢亞俊(校長)。
副組長:王佳怡(全面負責工作)。
組員:劉馨澤、林穎、余曉英、陸文玲、劉晨聲、江華杰、倪科杰、王霽霓、姜蘇蕉等送教團隊。
“送教上門”服務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戶、免費教育的原則,注重發展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潛能,提高認知能力和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
由學校選派責任心強、熱愛殘疾學生,思想、業務水平較高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六年級任課教師,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確保每學期不少于50次。
1.為重度殘疾兒童高俊杰“送教上門”工作具體由學校王老師負責,組織各學科任課教師送教上門。
2.每學年初、學年末各召開1次送教教師工作會,研究制定送教計劃,總結工作。
3.“送教上門”服務的教師,要針對“送教上門”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殘疾類別,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方案。
4.建立“送教上門”工作檔案,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發展評價資料,教學過程資料,個別化教育方案等。
兒童送教上門工作計劃書篇三
二、理念
1、小組形成的原因
1.1學齡期兒童正在長身體和長知識的階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在這階段的生活經歷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青年后的思想和行為,兒童小組工作計劃書。我們的小組活動可以在這方面予以較多的引導和培養,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1.2多數兒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現象,從而影響他們學習效果。因此,開展小組活動,運用小組工作方法,促使他們對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數兒童做事半途而費,缺乏責任感,表現為沒有耐力和毅力,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及相關品質。小組活動將通過相關活動內容,培養他們的耐力和毅力,使他們有更好的品質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1.4隨著獨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長對兒童過于溺愛,不敢讓兒童獨立活動,使兒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導,從而使兒童養成依賴,無主見,以自我為中心,感情冷漠,難以適應集體生活,缺乏團體協作能力。我們的小組活動將通過小組工作的專業方法,引導他們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質,增強其協作和交往能力。
1.5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鍛煉自我,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全社會共同責任,工作計劃《兒童小組工作計劃書》。
2、相關理論
2.1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學說”認為,兒童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任何內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跡。因此正確的引導兒童的認知和思維,將使他們從小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質。
2.2認知理論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從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中所產生的態度塑造而成,因此我們針對學齡期兒童的特點,主要任務就是幫助他們習得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和耐力、毅力品質的形成2.3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的行為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模仿別人而學會的。小組活動將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交互環境,使他們在這個活動中通過觀察、學習獲得認知的改變,增強交往互助性,提升個人責任感和培養耐力和毅力。
三、小組對象
在讀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學生,每個年級8個人,24人,12人/組,共兩組。
四、目標:
1、小組總目標:通過小組過程及小組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使小組中的兒童能夠獲得小組經驗,促成他們能集中精力學習,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強團體協作力,從而促進學習進步,增進兒童健全發展。
2、具體目標:
(1)提高兒童的注意力。
(2)培養兒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強兒童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五、小組的特征
1、小組的性質:通過對成員的引導,提高成員對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協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小組持續時間:2周3、小組規模:督導1人,工作人員6人,小組成員 12人/組。
4、聚會頻率: 2次/周,共3次
六、小組工作者及訓練計劃
1、小組工作者:徐勇、黎小麗、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訓練計劃:活動前星期3,4進行訓練。
七、招募方式及甄選標準
1、小組成員的來源:雅安六小3年級-5年級學生。
2、宣傳招募方法:志愿參加,隨機挑選
3、允許招募的時間:2011年6月15日 星期五
4、甄選標準:隨機挑選
兒童送教上門工作計劃書篇四
xxx小學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計劃(,—, 學年度)
一、對象的確定。
1、對全縣未入學少年兒童進行摸底調查。
以轄區學校為主體,以殘聯提供的殘疾兒童少年數據為依據,入戶調查殘疾少年兒童的情況,收集基本信息,照片,視頻等資料。
2、遵循“能進全進”的原則確定對象。
審閱入戶調查的資料,遵循“能進全進”的原則,將部分通過支持能夠進入特教學校和隨班就讀的學生納入學校管理,將不能進入學校學習的殘疾少年兒童確定為送教上門對象。
二、服務管理。
(一)、信息收集和管理責任學校將義務教育階段送教上門對象納入學籍管理,非義務段服務對象信息由責任學校建立檔案進行管理。
(二)、隊伍建立和管理
送教上門團隊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送教上門對象進行及時有效的評估,使用多類評估信息做出多種教育決策,運用評估結果發現學生特殊需要,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并根據送教上門對象持續的學習進步調整教學。特殊教育中心每學期對學校送教上門工作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并向縣教體局反饋評價情況。
(一)在縣特殊教育學校選取一個典型個案,個案兼顧教育、康復、醫療、職業重建等教育需求,探究送教上門的策略,引領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
(二)送教人員組成。送教上門教師由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或隨班就讀教師組成。各校根據實際也可以邀請社會專業志愿者參與。
1、組織保障:各校要成立送教上門領導小組,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
2、人員保障:各校要選擇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優秀骨干教師承擔送教上門工作,合理安排送教上門教師的工作和休息時間。
3、經費保障:各校按照殘疾學生公用經費規定的使用范圍將送教上門所需工作經費和人員經費等納入安排。送教學校根據本學年的預算,足額安排工作經費、教材教輔及輔具等,保證送教上門工作切實開展。
兒童送教上門工作計劃書篇五
“快樂好學生”成長小組/學齡期兒童成長小組
1.1學齡期兒童正在長身體和長知識的階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在這階段的生活經歷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青年后的思想和行為,兒童小組工作計劃書。我們的小組活動可以在這方面予以較多的引導和培養,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
1.2多數兒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現象,從而影響他們學習效果。因此,開展小組活動,運用小組工作方法,促使他們對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數兒童做事半途而費,缺乏責任感,表現為沒有耐力和毅力,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學習及相關品質。小組活動將通過相關活動內容,培養他們的耐力和毅力,使他們有更好的品質投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1.4隨著獨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長對兒童過于溺愛,不敢讓兒童獨立活動,使兒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導,從而使兒童養成依賴,無主見,以自我為中心,感情冷漠,難以適應集體生活,缺乏團體協作能力。我們的小組活動將通過小組工作的專業方法,引導他們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質,增強其協作和交往能力。
1.5作為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同時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鍛煉自我,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是全社會共同責任,工作計劃《兒童小組工作計劃書》。
2.1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白板學說”認為,兒童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任何內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跡。因此正確的引導兒童的認知和思維,將使他們從小培養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質。
2.3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的行為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模仿別人而學會的。小組活動將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交互環境,使他們在這個活動中通過觀察、學習獲得認知的改變,增強交往互助性,提升個人責任感和培養耐力和毅力。
在讀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學生,每個年級8個人,24人,12人/組,共兩組。
1、小組總目標:通過小組過程及小組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使小組中的兒童能夠獲得小組經驗,促成他們能集中精力學習,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強團體協作力,從而促進學習進步,增進兒童健全發展。
2、具體目標:
(1)提高兒童的注意力。
(2)培養兒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強兒童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1、小組的性質:通過對成員的引導,提高成員對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協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2、小組持續時間:2周
3、小組規模:督導1人,工作人員6人,小組成員 12人/組。
4、聚會頻率: 2次/周,共3次
1、小組工作者:徐勇、黎小麗、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訓練計劃:活動前星期3,4進行訓練。
1、小組成員的來源:雅安六小3年級-5年級學生。
2、宣傳招募方法:志愿參加,隨機挑選
3、允許招募的時間:20xx年6月15日 星期五
4、甄選標準:隨機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