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一
我家陽臺上放著一盆郁郁蔥蔥的吊蘭,它四季鮮綠,令人賞心悅目。
吊蘭的葉子很美,細細長長的仿佛韭菜,又像麥苗,層層疊疊,向四周舒展,還有一根根柔軟的枝條從葉中抽出,枝條的各個莖端,又生長著大大小小的新株,沿著盆沿向外斜垂下來,飄蕩在窗中,似綠色的小花籃,又如禮花四溢,讓人回味無窮。
沒過多久,一個個鼓鼓的花苞從翠綠的枝上冒出來,花蕾就這樣誕生了,幾天后,花蕾終于裂開了,遠遠望去,似乎一張張笑臉,又好像一顆顆白色的小星星,它們在一根根枝條上若隱若現,真像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飛舞,嗬,真美啊!
吊蘭不僅好看,還有凈化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呢!在房間里放上一盆,就相當于安裝了一臺空氣凈化器,故吊蘭又有“綠色凈化器”的美稱。
我愛我家的吊蘭。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二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需要在各個方面提升自己。所以這次我積極參與了學校教研組組織的《聽評課與課堂觀察》的學習,課程中闡述了豐富的知識內涵、鮮活的實例以及各位老師的互相探討研究,讓我收獲頗多,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借鑒。下面我簡單的談一下我的學習感受。
通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就是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課堂觀察的基本理念是課堂觀察“為什么”、“是什么”、“追求什么”的問題。通過觀察,提升教師教學業務水平,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得到改善。課堂觀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觀察者可以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課堂上一個或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進行觀察,也可以是對不同教師的同一節課進行觀察,還可以是對一個教師的多節課進行跟蹤觀察.課堂觀察不但是教育科學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種獨立的教育科研方法,它在教育教學研究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教師走進他人的課堂,可能會因此而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對于自己來說,既然主動地走進了他人的課堂,當自己走出他人的課堂時,也就得問自己一句話:我在他人的課堂中得到了什么?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觀察他人的課堂,鼓勵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終還是要服務于自己的課堂,不僅僅要豐富自己的課堂經驗,修正自己的課堂教訓,還有必要加深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剛結識“課堂觀察”這個新穎的概念,盡管抽象,沒有任何經驗,感覺實施課堂觀察,能夠很好地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實效。
首先,課堂觀察的起點和歸宿都是指向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教學是依賴教師和學生而存在的。無論是教師行為的改進、課程資源的利用,還是課堂文化的創設,都是以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落腳點。即使所確定的觀察點不是學生,其最終還是需要通過學生是否學得有效來得到檢驗。因此,課堂觀察始終緊緊圍繞有效課堂的進行而存在。
其次,課堂觀察研究能提供教師教學行為的客觀素材,為教師提供反饋信息,提供實踐性反思素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觀察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無論是觀察者還是被觀察者,無論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從而獲得實踐知識,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教學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不僅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研究活動。可視為一種促進教學的方法,可以增進教師教學目標的達成,提升學習成效;課堂觀察也是一種探究,通過這一途徑,可以有助于教師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與學的問題。
課堂觀察后的反思,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青年教師,如何通過課堂觀察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上課時,作為被觀察對象,在課后從其他老師那聽到指正和建議外。我覺得自己平常在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則更加重要,畢竟聽課的次數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課都錄下來。所以每節課后能及時地反思課堂上觀察發現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課堂上,有時候我也會不自覺的問學生“對不對?是嗎?”諸如此類的口頭禪。雖然沒有統計過,但自己也感覺到出現的頻率好象還挺多的。另外,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存在著問題多,問題散的不足。自己感覺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都有必要問,但是在實際課堂上操作的時候,有些問題就顯得太淺,一下的內容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時可能只能觀察到一部分不足之處,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問題,而從觀察老教師的課堂中則是找到解決自身不足的方法,從而積累經驗。觀察他人的課堂,可能因此發現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課堂觀察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于自己的課堂,加深自身對于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確實一堂課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細節。例如:多媒體的使用、教師的語言是否有感情、問題的設計、朗讀的指導、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課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一個教師也不可能是毫無缺點的,然而課堂觀察則是盡可能的發現問題,減少缺點。教學優點越多,缺點越少,那么課堂教學就越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將努力戰勝這些自身存在的缺點,提升教學水平。
接著,談談教學內容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診斷課堂教學需注意:
2、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如何(教學內容是要低于學生還是等同學生、略高于學生、遠離學生;)
3、教師怎樣組織內容:教學內容有多少項,各項內容如何聯系;這種聯系學生是否感受到、呈現本課內聯系、呈現本課與學生已學和將要學的聯系(前提性知識)、怎樣聯系(過渡、教師作結構性陳述,既緊密聯系且學生感受到)
4、內容是什么,教學是否集中和充分(陳述知識、程序知識、條件知識)
5、教師怎樣向學生闡釋學習內容:是否易于理解,語言是否簡明清楚;
6、學生學習結果:教師所教的與學生實際學到的是否一致;
1、概括是什么?
2、怎樣去概括?
成長=經驗+反思。這是波斯納關于教師成長的經典公式。
最后是現場觀察需要注意的問題,提前到場是必須的,這點在多年的學校生活中早已經養成了習慣,同時也不能分散上課學生和老師的注意力,因此,有如奇裝異服之類的是絕對禁止的,同時在課堂中也不要隨意的跟換觀察的位置,對學生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影響,唯一做的不足的是,即使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想法,也不應在課堂過程中交談起來,以免影響學生和老師上課的進程,這一點在經后的見習中會改正。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三
大家應該都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吧。可是,螞蟻搬家真的要下雨嗎?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揭開了這個秘密。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呢?昨天天氣預報說沒有雨啊!”媽媽很不解。
“我都看見螞蟻搬家了,書上說螞蟻搬家就要下雨了。”我努力地跟媽媽解釋。
等到了第二天,卻一直沒有下雨,我覺得螞蟻搬家搬早了,過幾天一定會下雨的。可是過了十幾天,不光沒有下雨,天氣還變得越來越熱。我特別失望,看來,并不是什么時候螞蟻搬家都會下雨的。
過了幾天,我在樓下同一個地方又看見了螞蟻在搬家。我想上一次看見螞蟻搬家的時候并沒有下雨,所以我沒有在意,照樣在外面玩耍,玩得正高興呢,不料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澆成了“落湯雞”,還因此感冒了幾天。
我迷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為什么有時候螞蟻搬家會下雨,而有時不下雨呢?”“這個…這個…我也不知道呀!不過,你可以從網上查閱一下資料呀。”媽媽建議我說。對呀,我怎么忘了可以查資料了呢?我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啊。
于是我上網翻閱了資料,終于知道為什么螞蟻搬家下雨的奧秘了。原來,螞蟻搬家時并不是往同一個方向搬家的。螞蟻的感知能力比我們人類強很多,螞蟻只要感覺空氣的濕度特別潮濕,就說明要下雨了,螞蟻這時就會往高地搬家,因為高處不容易積水。而螞蟻感到空氣特別干燥,就知道天氣會變得特別的炎熱,因為高處會遮擋住陽光,所以這時螞蟻就會往低處搬家。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螞蟻搬家有時會下雨,有時會特別炎熱,所以看到螞蟻搬家要先看看搬家的方向哦!哈哈!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知識!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四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可是我發綠豆偏偏不用陽光,而是用水。
首先,將綠豆放入盛滿水的碗中,當它們一個個掉到水中,每一個都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美麗。綠豆飛快的落到了碗底,但又有一半的綠隨著氣泡浮上來了。氣泡破裂后才落入水中,我把它放進廚房里,靜至一晚上,等待第二天的結果。
11月7日
今天一大早,我就跑進廚房,一下子就發現今天的綠豆和昨天比起來大有不同。
昨天的水很清亮,綠豆也清晰可見,今天的水變得渾濁不清,綠豆自然也就看不清了。我又拿也了沒泡過的綠豆跟泡過的進行了對比:沒泡過的綠豆小而堅硬,泡過的綠豆明顯的變大了,因為綠豆有人類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孔,小孔吸收水份后綠豆向外膨脹,它的“衣服”被撐開,就變大了。用手捏一下就破了。最后,我把泡發前后的綠豆一起向下放手,泡過的“跳”了幾下就不“跳”了,而沒泡過的一角碰到地面就一躍而起,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11月8日
我的綠豆終于泡好了!于是叫來了爺爺,讓他來幫我放在篩子里,過濾水,把這些綠豆放入一個有孔的盆子(在放綠豆之前要鋪上一層濕沙而,用手把綠豆抹平,在再綠豆上鋪上一層濕沙布,接著,裝半碗水,均勻的灑在盆的四周,再把塑料袋套在有孔的盆外,放入另一個盆中。經過一夜的.泡發,豆子們分別長到了:半毫米、1毫米、2毫米。長有半毫米的豆子只裂開了一點兒,芽也很小;1毫米的稍微大一些許;2毫米的豆子的殼大約有一半都裂開了。一個個的小芽像根根睫毛不斷地長大。
我真希望它們能快快的長大。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五
上星期老師布置了一項作業“種黃豆”。我先跟婆婆要了幾粒黃豆,再把黃豆泡了一次舒服的澡,然后把豆寶寶們放在一個布滿小孔的籃子里,再蓋上一層布。為什么要蓋布呢?哦,原來要保持它的濕度,沒想到小小的黃豆,它的“身份”也不低呀!
星期一晴天
今天我發現,小豆子笑嘻嘻地笑破了肚皮。真可愛。
星期二晴天
小豆芽睡了兩天,終于忍不住了,伸了個懶腰冒出頭來透氣,好像在說:“呀,真舒服!”長出的小芽像一條短短的小辮子。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我吃完午飯后,閑的沒事干,只好蹲在我家院子里看螞蟻打發時間。
剛開始,我在一個螞蟻洞旁邊等著他們出來。于是我邊看螞蟻有沒有出來,邊觀察螞蟻洞。
螞蟻的家是一個大概和是一個手指的粗細,周圍還有許多沒有搬進洞里的食物。
過了一會兒,媽媽開始收集起了莧菜種子,螞蟻們也出來了,我原以為他們是出來搬沒搬回去的食物的,結果,萬萬沒想到,他們是向媽媽的種子奔去的!緊接著我就跟上去看他們怎么搬食物。在路上,小螞蟻還時不時地回頭望一眼。
幾分鐘后,小螞蟻終于到了媽媽的腳下。為了看小螞蟻搬菜籽,我抓了一把菜籽殼放在地上,于是小螞跑向菜籽殼,用它的嘴夾起菜籽殼好像在看里面有沒有東西。過了一會兒小螞蟻終于找到了一籽,夾著它走回了家。
從前我認為小螞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動物,可我觀察了螞蟻才知道他有這么多我不知道的生活習性啊!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七
正在努力破殼而出的小鸚鵡奮力地想掙脫出來。剛出生的小鸚鵡全身粉紅,喉嚨上還長著綠色的喉包,那又大又黑的眼睛猶如外星人一般。
在灑滿陽光的臺階上,小鸚鵡的身體變得大了起來,身上還長著絨毛。
一段時間過后,小鸚鵡身上長滿了羽毛。它迫不及待想要看到自己長大以后的樣子呢!
我的師德故事心得體會篇八
學習勞模精神,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勞模“愛崗敬業、為國為民的主人翁精神,爭創一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艱苦奮斗、艱難創業的拼搏精神,勇于創新、改進的開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甘于奉獻、樂于服務的忘我精神,緊密協作、關愛的團隊精神”,是各行各業、各崗位在千變萬化的復雜社會環境下不斷前進的精神保障。
有責任的社會人,我們要學習勞模精神,樹立起“愛崗敬業、為國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創新、尋求突破,克服一切困難,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勞模那種堅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勞動模范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突出的業績,就是因為他們始終有著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干好事業的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志存高遠,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扎實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社會進步做出積極的貢獻。
學習勞模那種勇于創新、爭創一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我們要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尋求革新,創新工作方法。
學習勞模那種艱苦奮斗、艱難創業的拼搏精神。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充分說明了事業是實干出來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惡勞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干出一番事業的。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工作,就是我們學習勞模的'行動。
學習勞模那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精神和甘于奉獻、樂于服務的忘我精神。
學習勞模那種緊密協作、相互關愛的團隊精神。團結就是力量。
勞模精神是時代的旗幟,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我們就要牢固樹立“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人生態度,像我們身邊的勞模一樣,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說真話,走正道,辦實事,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中,銳意進取,務實奉獻,為社會的美好明天而奮斗!